近日,浙江金华一所小学发出了一份“不让家长在作业上签字”的“公约”,在刷屏朋友圈同时,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从80后到90后乃至00后,“家长签字”可能都是共同的记忆。那些签着父母名字的作业本、考试卷,见证着学习路上走过来的足迹,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途径。不过,当80后成了要签字的家长,对这一做法的反思也随之而来:白天工作本就繁忙,晚上还要批改作业;忙碌时候忘记了签字,还要在微信群被点名批评;布置的作业太多,使得家庭作业甚至变成“家长作业”……难怪一些家长吐槽,“孩子上小学,做父母的仿佛也跟着重新上一次小学,有时候觉得挺累的。”
正因如此,取消签字的消息让不少家长松了口气。而与浙江金华一样,山西运城教育局发文,明确反对强制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点赞。支持者认为,叫停家长签字,能让孩子更加自律、自主。但也有不少人担心,一旦没有了家长的督促,孩子能否自觉学习?家长不签字监督,家校合作如何开展?这些担忧,同样也不无道理。
老师和家长不应该成为对立面,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二者作用不可或缺。事实上,要求家长签字的初衷,也是在寻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只是,随着对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本质认识慢慢深化,更多人也在思考,学校和家庭应该有着怎样不同的教育场景、扮演怎样不同的教育角色、实现怎样不同的教育目标?
家长签字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既有家庭的因素,也有学校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家庭接送孩子上学、陪做作业、陪玩耍,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构建使得“在作业本上签字”这种“小事”理所应当。而从学校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升学率、分数等指标衡量、评价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选择一条快速提分的捷径,一味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大部分家庭、孩子、学校都在应试教育这条路上,可供选择的空间并不是很多。(以上整理自【小军师面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