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须找产业铺道路谋长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角,取得了显著成绩。眼下,我们已经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期,需要“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而精准施策是重要抓手。怎样做到精准施策?要重视扶贫干部的配置。要优中选专,避免外行扶贫,这些都是现阶段要重视的问题。 当下,一般性的扶贫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扶贫初期出现的盲目决策、均分扶贫资金、把共同富裕变成平均主义等现象,那些治标不治本,表格和数字上做文章,包括“积极”应付、急切冒进等现象,大多受到重视或正在解决。深入了解扶贫工作后,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与扶贫干部的文化结构、思想认知、个人能力以及扶贫政策的变化有关,但更重要的则是由于一些扶贫干部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外行。他们并不熟悉农村和农民,更不了解农业从宏观到微观的现状,这就使得他们对贫困的形成原因和摆脱贫困的路径心中无数,更谈不上产生正确的扶贫思路、采取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如果扶贫干部本身是外行,那么帮助农民脱贫就只能空有热情而无措施,顶多也就是利用各自的社会活动能力找关系、拉资金。如果说在扶贫初期,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难以避免的话,那么到了扶贫攻坚最后阶段,则必须要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否则,即使是一时脱贫,长久来看也是要返贫。 产业脱贫要解决“能力贫困”,而非仅仅只着眼于“收入贫困”,换句话说,扶贫要治标更要治本。当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胜利踏上归程时,能否保证帮扶对象不再返贫?这是攻坚阶段对扶贫干部提出的新考验和新要求。 怎样才算是真正实现了脱贫?一般而言,脱贫的关键在选对主导产业。这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村庄、一户家庭而言都是如此。一些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干部总结说,这其实可以归纳为9个字,即“找产业,铺道路,谋长远”。所谓找产业,是指必须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找到一门能够脱贫的产业,使他们的生产活动以及由此获得的经济收入能够稳固和持续地发展;所谓铺道路,是指在贫困户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为帮助他们发展主导产业而提供必要的支持;所谓谋长远,是指确定的主导产业应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而不能昙花一现,更不能人走茶凉。一些农村基层干部说得好:真正要帮助农民解决贫困问题,扶贫干部就不仅要明白“贫”从何来,更要搞懂“富”从何来。 当前,脱贫工作已经到了最难阶段,还是要注重解决扶贫干部的构成问题。如果说在脱贫攻坚的最初阶段,对扶贫干部提出了有担当、有情怀、有觉悟的要求,那么在脱贫攻坚的最难阶段,扶贫干部还要增强专业水准、市场眼光、帮扶能力。总体来看,构建一支熟悉当前农村实际、熟悉经济工作、具有专业水准的扶贫队伍,是当前深入推进扶贫攻坚战所急需的。优化帮扶队伍,下决心剔除那些下派镀金、外行生手、轻浮不实的扶贫干部,同样是保证脱贫攻坚战大获全胜的必要因素。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兵不在多而在精。各级政府要致力于选拔出一批具有扶贫能力和扶贫素质的好干部,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役就能够打出业绩、打出实效。 ( 如 果你看后喜欢,请还可登录喜马拉雅搜索“公考热点与遴选热点解析押题”找我的主页,欢迎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