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慰问应该量力而行,注重精准,主要针对贫困户或非贫困户中相对困难的群体,给真正迫切需要的人“雪中送炭”。一旦走向泛化,就背离了扶贫慰问的初衷,也可能导致慰问活动变成攀比,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 年底记者到贫困地区调研,看到很多单位都在开展扶贫慰问,给困难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记者注意到,也有帮扶单位采取的是对全村几百户人家进行全覆盖式慰问,不论贫困户、非贫困户,统一送米送油送被子。这致使那些没有条件做到“慰问全覆盖”的帮扶单位和扶贫干部“压力山大”,担心在扶贫考核中落了下风。 扶贫慰问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需要用心用情、实心实意。当下,绝大多数地区和有关单位的扶贫慰问都比较务实、贴心,不搞“一刀切”,而是针对困难群众实际需要来进行慰问。很多“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从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扶贫慰问的初心是访贫问苦,它应该量力而行,注重精准,主要针对贫困户或非贫困户中相对困难的群体,给真正迫切需要的人“雪中送炭”。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群众满意度的根本来源是干部实打实的作为,是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取得的实效。而扶贫慰问一旦走向泛化,就背离了扶贫慰问的初衷,也可能导致慰问活动变成攀比,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解决这个问题,既要科学引导,促使帮扶单位和扶贫干部增强一门心思干实事、求实效的定力;更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在扶贫考核中,在注重倾听大多数群众意见的同时,更注重实绩,不能过分依赖随机抽查等方式。 扶贫慰问泛化,看起来只是宝贵的扶贫资源配置不合理,实则也与一些人“送慰问换好评”的功利心态有关。据媒体报道,还有少数慰问活动流于形式,有的甚至要求基层筛选慰问对象,“让贫困群众排练好台词”,当做摆拍“道具”。凡此种种,不仅不能让人感受到关心和温暖,反而会引起老百姓的反感,这样的形式主义必须坚决反对,彻底杜绝。 春节已近,数以万计的扶贫干部还坚守在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秦巴山区、幕阜山区,以及其他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村。他们长期和贫困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辛苦忙碌了一年,有的甚至一干就是数年,他们是“最了解当今中国农村的那一批人”。各地各单位下乡慰问贫困户的同时,也应把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带给他们,关心扶贫干部的工作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各级领导干部下乡调研或慰问过程中,也应学习扶贫干部身上那种实干苦干的精神,摒弃任何急功近利的小算盘,摈弃任何形式的形式主义,把温暖切切实实送到贫困群众需要处、送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 如果你看后喜欢,请还可登录喜马拉雅搜索“公考与遴选热点押题之逆袭解析”找我的主页,欢迎关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