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简政放权”,李总理曾连续五年将其作为“开年当头炮”,并在各大重要会议上作出了重要部署。这充分彰显了中央“坚持改革不动摇”的决心和魄力,更对外释放了强烈信号: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切实做好“放管服”,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为政府权力做好“减法”。 “放”就必须一步到位。简政放权不是简单的废止一批红头文件,更不是简单的压缩机构和编制,而是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市场活力的“加法”,必须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勇气将改革一次到位。“简”是手段,要在精简冗余机构、人员的基础上,将流程再造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让老百姓和企业少跑点路、多办点事。“放”是目的,政府要敢于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动土,要勇于对各项不必要、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开刀”,为企业和老百姓减轻负担。决不能该放的权不放,该简化的事项不简,搞变通、搞打折、搞放虚不放实,更不能嘴上喊着“简政放权”,依然是熟悉的配方和熟悉的味道。 “管”就必须该管则管。改革绝不意味着政府成了市场的“守夜人”,让市场进入无序竞争状态。市场秩序要稳定,社会经济要有序健康发展,离不开一套标准明确、制约有效、权责分明的政府监管机制。对那些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事项,要放手让市场规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政府要做的是将关口后移,将行政审批与事中监管、事后监管结合起来,让长效监管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那些涉及普遍公共利益的事项,政府应该及时介入,避免市场规律失效带来的公共利益受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厘清公私边界,实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 “服”就必须优化服务。无论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还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提升公共服务质效,建立服务型政府。压缩编制、精简机构、流程再造、取消不必要的审批事项等并不难实现,但如何在这些措施落实后让企业和群众获得更好的公共服务体验感,这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除了加快构建“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等综合事务办理格局,提升窗口单位服务质量和效率外,关键还在于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将服务放在最突出的位置,转变全能型“管理者”为专业型“服务者”。角色转换了,心态才会跟着转换,“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衙门作风才能真正失去滋生土壤。 “开弓没有回头箭”,简政放权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容不得一丝懈怠。唯有在“放管服”上实现齐头并进,才能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让活力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迸发,让市场在法制化环境中有序高速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