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李克强 (2018年6月28日) 这次会议是国务院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总结近年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放管服”改革重点工作,加快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刚才,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和浙江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作了发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放管服”改革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的战略举措,必须坚持不懈向前推进 “放管服”改革旨在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也是近年来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上届政府成立之初,我国发展面临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货币量化宽松、财政赤字大幅增加的强刺激政策,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面对这种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我们一方面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努力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宏观环境,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始终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着力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放手让企业和群众创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放管服”改革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取向改革的大思路一脉相承,是“放开搞活”历史经验的延续和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实践的重要内容。四十年来,我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对资源配置起辅助性作用到“起基础性作用”,再到“起决定性作用”。对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我们感到,尽管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和市场关系发生很大变化,但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依然干预过多、管得过死,有些方面又管不到位。上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部门各类审批达1700多项,企业投资经营和群众创业办事门槛多、手续繁、成本高,严重抑制市场活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抓住简政放权这个关键,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政府自身革命,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2013年,我们提出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当头炮”和“先手棋”,承诺五年内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压减三分之一,实际上仅用两年就实现了这个目标;2014年强化放管结合,2015年又将优化服务纳入其中,形成了“放管服”三管齐下、全面推进的格局,改革综合效应不断显现。同时,“放管服”改革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社会方式的创新和革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带动了价格、财税、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助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 当初有人担心,“放管服”改革见效慢,甚至是隔靴搔痒,以此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能否及时、管用?实际上这是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环节入手,是触利益、动格局的改革,就工作而言,看似是“小切口”,实则“大成效”。就像当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听起来似乎是从具体事开始,但由于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只用两三年时间,就把长期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放管服”改革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 一是“放管服”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对稳增长保就业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过去五年,我们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企业投资核准项目,彻底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改革商事制度;同时大幅减税降费,由点到面推开营改增,出台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停征、减免1100多项中央和省级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降低用能、物流、电信等成本,累计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超过3万亿元。简政减税减费并举,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不仅促进了已有市场主体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催生了大量新的市场主体。五年多来,各类市场主体数量增加近80%,目前已经超过1亿户,其中企业3100多万户,实际上很多个体工商户也在朝着企业化方向发展。市场主体增多且日益活跃,有力支撑了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特别是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五年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每年都超过1300万人,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都降到了多年来最低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有就业就能创造社会财富,就能增加收入,就能带来新的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是“放管服”改革带动了创业创新热潮,加快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我们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对新兴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为其成长留下充分空间。“放管服”改革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紧密结合,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潜能,促进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10%以上,网上购物、物流快递等以三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同时,许多传统产业也在改造提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左右,服务业已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经济结构呈现加快优化升级的良好态势。 三是“放管服”改革促进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提升了开放型经济水平。“放管服”改革致力于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许多改革举措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同时开放也倒逼了改革,二者互促共进。我们先后在上海等省市设立11个自贸试验区,最主要的举措就是从简政放权开始。自贸试验区在很多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率先突破,比如负面清单管理、“证照分离”、“一照一码”等,大多已在全国复制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也是由海关先行探索,进而在全国推开的。几年来,我国营商便利度在全球排名大幅跃升,利用外资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培育了国际竞争新优势。 四是“放管服”改革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我们始终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奇葩证明”等问题,力除烦苛之弊,大兴便民之举,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环境条件。这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就业创业机会,社会纵向流动通道进一步拓宽,也有效调动了社会投资积极性,增加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五是“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通过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府把大量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或社会,把生产经营和投资自主权还给企业,工作重点和更多行政资源从以审批发证为主转向创新宏观调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提供公共服务,长期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得到很大改变,在破解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问题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政府管理理念在进步、管理方式在变革、管理手段在创新、管理效率在提高,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同时,“放管服”改革从源头上减少了权力寻租问题,推动政府工作人员改变与审批发证相伴的“看家本领”、转向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了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放管服”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关键是顺应群众期待、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放管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放权于地方,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各地结合实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探索出许多独具特色、深受企业和群众欢迎的好经验好做法。比如,“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一枚公章管审批”、“最多跑一次”、“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等等。这样的创新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过去各地推动发展,往往是比硬件条件、税收优惠,现在更多比营商环境。我最近到地方调研发现,一些中西部省份主动对标沿海发达地区营商环境,通过为企业提供更优服务、帮助降低成本来吸引投资。发达地区也在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实践证明,哪里的“放管服”改革搞得好、哪里的营商环境改善得快,哪里的市场活力就强、发展势头就好。很多部门也主动作为,在便民利企方面推出了不少群众受益、社会认可的举措。 总的看,“放管服”改革带来一系列综合效应,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内生动力、释放了内需潜力,为人民群众办事创业提供了便利,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放管服”改革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一些政府部门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企业投资经营和群众创业创新仍然深受显性或隐性准入壁垒之苦、行政许可和变相审批之累。监管不到位和监管乱作为并存,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还比较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公共服务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部门和单位办事手续繁琐、随意性大,群众和企业不满意。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仍处在中等水平,其中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跨境贸易等指标排名比较靠后。转变政府职能任重道远,决不能有“差不多”、“歇歇脚”的松懈思想。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其关键的五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并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放管服”改革依然是重要抓手。 这是妥善应对风险挑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需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未来五年必须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发展仍有保持稳中向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当前最大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是来自外部。虽然世界经济总体上复苏向好,但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调整及其外溢效应带来变数,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起伏,地缘政治风险上升,这将给我国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国内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一些风险隐患需要高度重视。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方面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信心;另一方面要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挖掘内需潜力。这仅靠政府资金是不够的,也不可能再搞强刺激,根本上还是要在改革上下功夫、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改革仍然是最大的红利。要抓好“放管服”改革,把市场活力最大限度激发出来,把人民群众创造力最大限度调动起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巩固和扩大经济稳中向好势头。 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靠创新驱动,要靠结构优化升级,这些都离不开深化“放管服”改革。只有进一步破除各种束缚创新发展活力的桎梏,让亿万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我国经济走上依靠创新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子,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高质量发展是靠公平竞争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加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才能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让无效低效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退出,实现市场出清,使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和利用。 这是面向全球打造竞争新优势的需要。当前全球经济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很大程度上是营商环境的竞争。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我们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对标国际、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更大进步。我们不仅要吸引外资,也要留住内资。市场主体最终是会用脚来投票的。人才往哪走、资金往哪流、项目在哪建,说到底取决于哪里的机会多、障碍少、效率高、服务好。这要靠实实在在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营商环境来比拼,“放管服”改革正是破解发展环境中各种“痛点”、“堵点”的利器。 这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盼的需要。“放管服”改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广大群众既是消费主体,也是投资创业主体。通过“放管服”改革,既能够让广大群众放心消费,也能够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同时,面对手中有余钱、心中有梦想、脑中有创意并拥抱互联网的新一代投资创业主体,必须通过“放管服”改革,为创业创新降门槛、减税费、除烦苛、拓空间,让大家有更多机会在广阔市场中大展身手、创造财富,依靠自身努力改变人生命运、实现人生价值。这也是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推进这项改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出重点难点,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放管服”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进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放活微观主体,创新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做好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各项工作,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关键还是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相信市场的作用和力量。政府主要是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并有效弥补市场失灵,这实际上就是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硬环境”变化很大,当然还要继续改善,但市场发育不够,信用体系也不健全,营商环境、创新环境、公共服务等“软环境”的差距很大,必须下更大功夫加以改善。有效投资和项目对促发展、调结构很重要,政府不能不抓,但要转变方式方法。“软环境”改善了,就会带来更多有效投资和项目。当前,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资金仅占6%,大头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而民间投资主要就是看商业机会和营商环境。这些年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壮大,这是政府部门当初想不到的,也是规划不出来的。对各级政府来讲,抓发展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强化市场意识,按市场规律办事;要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促进市场发育,但应看到市场自身也有调节功能,不能总认为自己比市场高明、可以包打天下,不能动辄越俎代庖、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发展环境营造好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会自然推进。另一方面,市场机制本身的调节作用也需要培育,如形成信用经济、消费者自我意识增强等,这些恰恰不能依靠政府管出来,管得越多,市场机制反而无法培育完善,甚至形成对行政的依赖,导致信用缺乏。 我在去年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五个为”,即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又提出“六个一”,即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这“五个为”和“六个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必须付出不懈努力。要紧紧围绕重点任务,以更实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务求取得更大成效。 第一,以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动力。目前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和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还有1300多项,很多是不必要的。对这些审批和许可事项,要逐一深入论证,除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等的项目外,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尽快下放,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不再保留审批和许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审批和许可事项改为备案、登记、行政确认、征求意见等方式后,有些地方和部门换汤不换药,做起来与原来相比没什么两样,对此要尽快加以整改。如果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没有切身感受,就不能说改革实现了目标。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时间就是效率、就是财富。企业开办时间是营商便利度的关键性指标。现在我国企业开办时间已大幅压减至22.9天,但还是太长。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减并工商、税务、刻章、社保等流程,将银行开户核准改为备案,明年上半年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8.5个工作日以内,五年内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目前,企业拿“照”后的各种“证”还是太多,迟迟办不下来,无法进行生产经营。今年要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重点在“照后减证”上下功夫,能取消审批的予以取消,有些可改为备案、告知承诺;对暂时不具备条件取消的,要通过“多证合一”等方式优化服务。这几年我国工业投资不振,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大量的生产许可,使得企业钱投进去也无法及时投产,影响了投资积极性。要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各类许可,加快向产品认证转变;现行产品认证制度也要规范和完善,与国际通行办法接轨。推行市场主体简易注销改革。深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便利化改革,五年内将商标注册审查时间压缩到4个月以内,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减三分之一,其中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减一半。 继续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这是我国营商环境的一块突出短板。要进一步清理精简审批、核准等事项,保留的也要提高效率,五年内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流程审批时间压减一半。这个目标实现起来难度不小,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努力。要优化项目报建审批流程,推行联合审批、多图联审等方式。针对审批前评估耗时长的突出问题,要下决心精简优化,及时动态修订评估技术导则,合理简化报告编制要求。积极推广“区域评估”,由政府组织力量对一定区域内地质灾害、水土保持等进行统一评估,不再对区域内的企业单独提出评估要求。加快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政府定标准、强监管,企业作承诺、守信用,最终实现“零审批”管理。 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从国家政策法规看,目前绝大部分领域并不限制民间资本进入,但实际上各种隐性限制五花八门。关于民间资本进入,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两个“36条”和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方面反映问题还是不少。不同所有制主体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待遇还不公平,有的地方不从统一大市场出发、搞地方保护,还有的垄断性行业为了自身利益限制排斥竞争,特别是在基础性产业、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民营企业往往无法公平享受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今后制定政策都要进行公平竞争审查评估,出台优惠政策也要以普惠性政策为主。对于具有垄断性的行业,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放开竞争性业务,这有利于扩大民间资本进入,也有利于推动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要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断缩减清单事项,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要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五年内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再压缩一半。 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近几年在财政收支矛盾较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们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大幅减税降费,特别是分步骤全面推开营改增,有效降低了企业负担,促进了营商环境优化和企业提质增效。要深化税制改革,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增值税税率三档并两档、扩大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等改革已经部署,但由于一些技术原因和中间环节等问题,有些减税降费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地。同时,还存在减了这个费又冒出来那个费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为企业着想,通过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这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因为企业发展起来了,就业就有保障,人民群众就能富裕。还要加强依法治税,减少征税自由裁量权、增加透明度。落实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全面加强税收征管,坚决查处偷税、逃税、骗税等违法行为,对虚开增值税发票要严厉打击,对大案要案要一抓到底、公开曝光,切实维护税制权威和公平。现在企业普遍反映,对减税或多或少感受到了实惠,但对降费的感受不够明显。收费主体多、随意性大,收费项目名目繁多,还有不少乱摊派、乱罚款。要深入研究出台更具实效、更管长远的清费减费举措。继续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推行依清单收费。着力治理各种中介服务乱收费,对与行政机关暗中挂钩、靠山吃山的“红顶中介”,要坚决斩断利益关联,破除服务垄断,严肃查处其中的腐败行为;对串通操纵服务价格甚至欺诈勒索的各类“灰中介”、“黑中介”,要依法整治和打击。继续清理整顿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完善乱收费举报投诉查处机制,切实做到“阳光收费”。需要指出的是,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专业、规范的中介服务,要支持守法诚信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高效服务。同时,要努力降低企业融资、物流、用能等成本,继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 第二,以创新监管管出公平和秩序。我一再讲,只有管得好,才能放得开,也只有放得开、减下去,政府才有更多的精力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如果说放权是割肉,检验的是政府自我革命的勇气,那么监管要创新,考验的是各级政府的智慧和能力。在放权的同时,事中事后监管这一手必须硬起来。这犹如足球比赛,首先要有明确、严谨、周密的公平竞争规则,如果规则本身含混不清或者漏洞百出,那必然会导致比赛的失序和结果的不公;其次要严格公正执法,不能对不同的人适用不同规则。要以公平、有序为方向加强和创新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效能,使市场活而不乱。 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五年内,要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市场监管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对于规范市场执法行为,减少监管中的重复、烦苛和自由裁量权,增强对市场主体的威慑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要把这一监管方式作为市场监管的基本工作机制,加快实现全覆盖。同时,对有投诉举报等情况的要进行重点或专项检查,对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并在面上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的要进行过筛式排查,但这些检查要规范程序,事先严格报批。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实现从职能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做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不能每个部门你查一遍我查一遍,让企业不堪重负。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监管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金钥匙”。加快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市场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惩,使违法主体付出沉重代价。政府要带头讲信用,如果政府没有公信力,就不会有信用经济。现在有些地方存在不守信用承诺、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这对政府公信力和营商环境是极大的伤害,必须坚决加以纠正。 坚持对新兴产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新兴产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希望所在。要使之持续健康发展,不能不进行监管,但这些新生事物在很多方面与传统经济有很大不同甚至完全不同,有的远远超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监管不能削足适履、简单套用老办法,否则就可能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如果当初对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也用老办法管的话,就没有今天的蓬勃发展局面。但决不能以此为借口放任自流,出了问题不去管。一些新业态发生的安全事件、质量问题,都是实体性的而不是虚拟的,都应及时处理,有关部门不能推卸责任。我们既要包容审慎,又要坚守安全质量底线。现在创新型企业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新技术、新产品等进入市场的“临门一脚”踢得非常艰难。各级政府要本着鼓励创新原则,区分不同情况,量身定制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和标准规范。对符合发展方向,但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的,要及时予以引导或加以纠正,使之有合理发展空间;对潜在风险很大,特别是涉及安全和有可能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的,要及早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这也适用于传统业态的监管;对以创新之名行侵权欺诈之实的,要予以严惩。 落实监管责任。加强监管不光是市场监管部门一家的事,无论是综合部门还是业务部门,都负有监管责任,都要主动履职尽责,健全审管衔接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营造全社会依法依规营商办事的浓厚氛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对市场监管执法力量进行了整合精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加强综合监管、解决多头多层重复执法问题。要把机构改革中合并的职能统一起来,没有合并的职能也要加强衔接。要扎实做好资源整合、队伍磨合、技能提升等工作,推进人财物等资源向基层下沉,培养“一专多能”的监管人员,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对监管不力、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的,对刁难企业和群众的,要严肃追责问责。 第三,以优化服务服出便利和品质。各级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变政府部门“端菜”为企业和群众“点菜”,努力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更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现在群众到政府办事,环节多、手续多、耗时费力,有的被折腾来折腾去,不胜其烦。为群众服务是政府的本分,要把能否做到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求人”作为衡量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一个“试金石”。政府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企业和群众办事最烦最难的领域和环节,看看哪些事项需要反复跑、哪些窗口排队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当前,群众和企业对繁琐证明问题反映强烈。要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加大清理减并力度。对确需保留的证明,要实行清单管理,清单之外不得索要证明。同时,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探索实行承诺制,政府依据申请人承诺办理各类事项,事后进行随机抽查,一旦发现申请人承诺存在虚假,给予严厉处罚并纳入信用记录。我们要推动人人重承诺、讲诚信,这也有助于培育信用意识,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现在不动产登记耗时长、办理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五年内要把登记时间压缩三分之二以上、压减到5个工作日以内。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密等外,要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五年内政务服务事项基本上网办理,打造“不打烊”的“数字政府”。推进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优化整合提升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实现从“多头找部门”、“多次办理”转变为“一个窗口”、“一次办成”,五年内全面实现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推行全城通办、就近能办,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相对来说,异地可办的难度更大,有的涉及地区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有的涉及相关管理制度的衔接。要从若干领域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做起,实现在不同地区间联网办理,再逐步扩大范围。这件事情做好了,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就前进了一大步。 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着力消除障碍、搭建平台,为创业创新提供精准到位的服务。要建设好“双创”示范基地,支持众创空间提升品质,更多提供投资融资、市场开拓、政策咨询等服务,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创造条件,打造“双创”升级版。这也有利于扩大就业。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压力仍然很大,有大量新成长劳动力需要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就有820万人。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多渠道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要通过“双创”来实现就业。现在不少大型制造业企业也在开展多种方式的“双创”。比如,有的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等平台,整合内部外部、线上线下资源,发展个性化、定制化设计和生产,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有的民营企业优化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机制,搭建开放式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职工既是员工,又是小微企业的老板和股东,打造了“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模式,带动和服务了几百家小微企业,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要推动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创客融通创新,促进资源互补、智慧叠加,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要加强就业和技能服务,完善对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措施,打造“双创”升级版。 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各级政府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要调动市场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要增强优质资源辐射效应,既继续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医院、学校等进行对口支援,也要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模式发展,打破时空限制,让偏远地区和基层群众能够分享优质公共服务。部分水电气暖、银行、公证等服务机构办事手续繁、效率低,为企业和群众所诟病。要加快改革步伐,引入社会竞争,强化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督,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五年内电力用户办电平均时间要压缩三分之二以上、压减到40个工作日以内,办水办气时间也要大幅压缩,申请费、手续费等收费要尽快取消。 打造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互联网平台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有效载体。要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枢纽,加快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坚持“联网是原则、孤网是例外”,做好地方平台、部门专网、独立信息系统的整合接入工作,推进审查事项、办事流程、数据交换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是制约政务平台建设和政务服务发展的突出瓶颈,很多地方建了政务服务平台,但因为数据信息不能互联互通,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甚至“卡壳”。要大力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数据开放共享,三年内实现国务院部门数据共享、满足地方普遍性政务需求,五年内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一网通办”。在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过程中,要筑牢安全防线,确保政务网络和数据信息安全,保护好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放管服”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放管服”改革越是深入,越会触及更多利益和矛盾,遇到更多难啃的“硬骨头”。各地区各部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将这项改革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进。 一要自觉扛起改革重任。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目标任务,舍我其谁,敢于担当,只要利国利民,不惜牺牲部门利益,更不为自身利益阻碍改革,因为改革最是便民利企,这应是公务人员自觉的政治追求。大力推进权责关系的重塑、管理模式的再造、工作方式的转型,结合实际细化分阶段的重点工作,以大局意识和工匠精神抓好落实。要坚持目标引领,在重点领域制定可量化、可考核、有时限的目标任务,以明确责任、传导压力、牵引改革。这里我想再强调一下,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要突出深刻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全面展现新一届政府的新形象。 二要支持地方和基层大胆探索。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各地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锐意探索创新,创造更多管用可行的“一招鲜”。要主动对标先进,相互学习借鉴,形成竞相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改革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难免会有失误错误,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免责界限,为改革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 三要加强改革协同联动。“放管服”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上下衔接、左右协同,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提升整体效能。现在看,改革推进中既存在基层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有中间层次的“中梗阻”问题,还存在国务院部门“最先一公里”问题。要针对这些问题,一项一项地抓,坚决清除各种障碍,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国务院各部门要作出表率,涉及本部门的改革任务要及早落实,该放的权要坚决放,该办的事要加快办,该服务的要服务好。对地方的改革创新探索,要多呵护多鼓励,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地方好的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 四要加快完善法律法规。随着“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碰到法律法规“天花板”的情况越来越多。比如,一些地方推行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档案,由于法规不健全,造成认定使用难、跨地区办理难。我们不能让一些过时的规定成为改革的“绊马索”,要按照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要求,抓紧清理修改一切不符合新发展理念、不利于高质量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期盼的法律法规,及时把改革中形成的成熟经验制度化。各级政府部门要主动与人大及司法机构沟通衔接,配合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 五要狠抓改革举措落实和督查问责。实现目标任务,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关键在干。国务院大督查要把“放管服”改革各项举措落实情况作为重点,不仅要督查地方,也要督查国务院部门。坚持奖惩并举,对成效明显的要加大表扬和政策激励力度,对不作为乱作为的要抓住典型严肃问责。地方也要加强督查,对执行已有明确规定不力的、对落实改革举措“推拖绕”的、对该废除的门槛不废除的,要坚决严肃问责。对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向国务院作出报告。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包括引入第三方评估,今年年底前开展这项试点。“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如何,要看各地营商环境是否有所优化、群众办事是否更加便利、发展环境是否改善,最终要由企业和群众说了算,企业和群众是否满意才是标准,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监督者、推动者、受益者。 “放管服”改革是涉及理念、体制机制、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需要来一场全新的学习。面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要求,面对体量日益壮大、结构日趋复杂、开放日渐扩大的经济体系,面对扑面而来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不了解、不熟悉、不适应的方面有很多,必须加快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学会用全新的方式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 深化“放管服”改革,利国利民,影响深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勠力同心,开拓奋进,推动“放管服”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在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暨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8月22日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暨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中办督察组反馈意见中有关我省营商环境问题的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提升我市营商环境工作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刚才,市发改委、市营商办、市职转办、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发展研究中心分别就相关工作明确了要求,指出了问题,进行了安排部署,讲的都很好,我完全同意,请大家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六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统筹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转职能工作 “放管服”改革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招。营商环境主要是企业投资发展的指标表现,也是一个动态监测评价结果,更多地体现企业对一个地区投资发展的信心和潜力。我市受地理位置和交通等因素影响,封闭时间长、自我改革革新意识长期不足,投资发展成本极高,只有不断推进好“放管服”改革,打造国省一流营商环境,实现追赶超越、绿色崛起才有底气,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也才有保障。 各县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深化“放管服”改革是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一场重大改革,要坚决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坚定不移地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围绕“五个为”和“六个一”,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互联网+政务服务”三位一体建设。要践行和弘扬“敢创一流、敢挑重担、敢为人先”的安康创优精神,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努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工作再创一流提供强劲动力。 二、紧扣重点,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国务院连续4年召开会议专题部署,中省重视推进力度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市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但总的看,我们的“放管服”改革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仍有很多的差距。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着力在破解“放”不彻底、“管”不到位、“服”不高效的问题上下功夫,以更实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务求更大成效。 一要大胆简政放权,释放发展活力和动能。要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不断创新发展软环境,让市场主体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骨干,避免政府包打天下,过度使用行政权力。一些产业政策、支持政策要持续用在引导培育企业发展上,支持实体经济壮大发展上,大胆淘汰落后产能和没有竞争性的行业企业,减少企业对行政的依赖。目前,我市市级行政许可事项还有200多项,要围绕“五个再砍掉一批”的要求,继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除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等的项目外,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尽快下放,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不再保留审批和许可。对于国务院,省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要及时做好承接落实,深化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机制,让权责清单真正形成政府行使职权的约束力。要破除市场壁垒,大力支持民间资本,使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同平台竞争,用好公平竞争审查评估制度,推进“非禁即入”;减少一些重要大项目被国有资本高条件圈走,却难以大力度推进的现象。要敢于、舍得将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下放;严肃打击和查处将审批事项改为备案、登记、确认、征求意见形式等“换汤不换药”的行为。 二要以公平和秩序为方向,不断创新和深化监管。管得好,才能放的开,放得开,才能减下去,“放”和“管”密切相关、都不可偏废,更不能一放了事。要着力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放权的同时,事中事后监管这一手必须硬起来,坚决防止“一放不管”。要把双随机这一监管方式作为市场监管的基本工作机制,加快实现全覆盖。近期,我市正在推行市场监管清单制度建设,从反馈情况看,工作进度缓慢,对于未按时限要求梳理上报市场监管清单的单位,市政府督查室要进行一次书面或专项督查。要统筹调动执法资源,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实现从职能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做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不能每个部门你查一遍我查一遍,重复检查、多头检查。下一步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也要认真解决加强综合监管、减少多头多层重复执法问题。 三要规范中介服务,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要不断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减少征税自由裁量权;打击偷、逃、骗税;严格各种收费清单制度,违规设立的涉企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对乱收费仍不整改的,一经查实,严肃查处。集中开展中介服务市场收费情况拉网摸底行动,打击中介服务乱收费、红顶中介、黑中介、强制指定中介服务等行为,及时向社会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目录清单。也要不断支持我市社会中介组织发育壮大,为企业减负提供基本保障。 三、用好互联网,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基础保障。今年4月份以来,中办、国办先后就“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出台多个文件,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开展“十省百家”办事大厅暗访督查,对发现问题点名通报、责令整改,推进力度持续增强。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的高度来重视这项工作,紧紧围绕“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实体政务大厅建设,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政府的次数,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一要确保按期完成指标任务。要紧盯网上可办率、进驻政务大厅事项比例、“一窗”分类受理率、“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办理时限压缩率等具体指标,逐项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落实。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对政务公开、政务服务、12345便民服务机构的人、财、物保障,没有设立机构的要结合这次机构改革设置到位,政务大厅面积太小、功能不完善的要升级改造,事项进驻不到位的要加强考核督办,对“明进暗不进”、“吃拿卡要”等问题要严肃问责。 二要创新审批服务方式。在做好中省“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探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驿站、24小时自助信包箱、容缺受理、预约办理、同城通办、全程代办等多种服务方式,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办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排号等号、耗时长、来回跑等问题,年底前实现市县两级“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不低于50%。市政务服务中心要加强指导协调,对各县区好的经验做法要及时进行总结推广。 三要扎实做好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是中省要求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并纳入国务院大督查。我市虽然完成了全市政务信息系统的清查审计,启动了电子政务外网的升级改造,但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个别部门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信息私有、部门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找各种理由不愿意共享信息。各县区、各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决摒弃消极态度和畏难情绪,坚持“以共享为常态,不共享为例外,不共享的要有法律依据”的原则,全力支持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市发展研究中心抓紧时间启动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确保10月底前与省级平台对接互通。 四、问题导向,全面扎实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 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大陆排名第78位,与去年持平。从2013年度到2016年度的世行报告来看,中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前移了18位。据统计监测,全市上半年营商环境工作综合排名为全省第3名。国务院督查组明天就到西安,并且要到我市就营商环境工作开展专项实地督查。当前,我们要结合中办督查组反馈问题加快开展专项整改工作,以问题为导向,迅速进行再一次的自查自纠和深入整改。 通过近一阶段的初步自查,我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进展不平衡、特色亮点不突出、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安康市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督察组反馈优化提升营商环境问题的整改方案》的统一部署,特别是对标其中各项关键指标,找问题、找差距,明举措,强责任,确保此项专项整治和国务院大督查迎检取得双优。从具体工作来讲, 一要全面建立问题台账。对标国省最优标准,全面开展自查,查问题、查进度、查效果、查群众满意度,通过自查找准存在的问题和整改目标。要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建立整改工作台账,明确责任,限时整改,实行销号管理,完成一项销号一项,确保高质量完成整改工作任务。 二要突出破解难点问题。要对标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关于营商环境工作部署要求,在放权方面,要推进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在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方面,要促进民间投资,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在监管方面,要清理规范审批中介服务,全面推行依清单收费,完善收费监管制度,持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在服务方面,要加强产权保护,推动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水电气暖、银行等公用事业领域改革,提升服务质量效率。要结合省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加快推进物流企业和运输企业资源整合、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登记交易职能整合、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等具体事项,用营商环境的持续提升,赢得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五、综合施策,构建良好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石,目前,普遍意义上的城市综合信用指数由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个方面构成。2017年底我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位列141名,在全省各地市中仅排到第八位,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发力,推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再提升。 一要加强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增强信息推送的意识,将履行职责中形成或掌握的各类信用信息,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向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送,并落实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7天“双公示”制度。要提高信用平台的使用效果,完善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功能,加强信用服务平台与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对接,打造信用信息化建设工作亮点。 二要建立诚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要加强重点领域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为引领,努力建设阳光政府;以商务诚信为重点,引导商务主体信守承诺;以社会诚信为基础,营造诚实守信社会氛围。加大“红黑名单”认定和发布工作,运用行政、经济、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依法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戒力度,通过惩戒机制的建立,努力为守信者构建一道“安全网”,为失信者筑起一道“防火墙”,最终达到褒扬守信、惩戒失信、威慑侥幸的目的。 三要加强诚信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发布信用信息,普及信用知识,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加大红黑名单曝光力度,提高民众关注度和社会知晓率;利用“3.15”、全国质量月、“6.14”信用记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增加宣传频率,形成宣传声势,使诚信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达到人人讲诚信、人人诚实守信。 六、夯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强化对这次专项整治和“放管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统筹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和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决策部署,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二要强化协作配合。市发改委要牵头统筹好营商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秦岭生态环境整治和国务院大督查等工作,督促指导各县区、各部门开展好各项工作;市职转办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不仅抓好深化“放管服”改革,还要全力配合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市政务服务中心要牵头做好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三要加强督查检查。市发改委、市职转办、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政府督查室要会同市级相关部门统筹加强对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信用体系建设、秦岭生态环境整治和国务院大督查等工作的督查检查,强化监测考核,定期通报结果,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同志们,统筹做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等工作,既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各级各部门工作作风和大局意识的一次实践检验。大家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扎实的作风、有力的举措,切实把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追赶超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在全州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 今天,州人民政府召开全州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 6 月 28 日全国、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会议精神,对全州下一步“放管服”改革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推进国务院、省政府“放管服”改革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推进“五个为”为核心,全州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我州坚持不懈将“放管服”改革作为一切改革的“牛鼻子”,作为xx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全州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着力点,紧紧围绕“为促进就业创业降低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目标任务,强化省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10条措施和州政府20条措施的落实,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正日渐形成,全州“放管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持续简政放权。通过动态调整行政职权,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同比减少了492项,精简率达49.5%。超额完成本届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精减三分之一的目标任务,落实了行政审批事项“只减不增”的要求。先后编制了内部审批事项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中介服务事项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区域负面清单等清单,把不该有的权力拦在清单外。 (二)强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开展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注册资本制度和年检制度,推动“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放宽住所登记条件,支持一照多址、一址多照和住改商用;加快“先照后证”改革步伐,健全完善“先照后证”后置信息告知工作机制,履行“双告知”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情。截至2018年4月,全州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5万户。 (三)降税减费成效明显。严格落实中央、省各项收费清理规范政策,全面推行“营改增”及资源税改革,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降费政策,规范收费行为;执行企业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失业保险总费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费率、工伤保险平均费率“四下调”政策。近3年来,全州累计降费1.3亿元;减免各项税收近17亿元;为参保企业减负5837万元。 (四)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紧紧抓住全省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试点的机遇,围绕统一规范硬件、统一编制行政审批项目目录、统一办事指南标准化、统一政务服务标准、统一政务服务“一张网”的“五统一”,加大线上线下一体的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开公示制度,建立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为提供无差异、均等化政务服务奠定了基础。 (五)市场监督力度持续加强。完善 “一单两库一细则”,逐步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全覆盖,监管抽查各类市场主体,做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全州各级政府部门通过云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协同平台归集各类信息3700余条,并向社会进行公示,“事前管标准、事中强监管,事后管处罚,信用管终身”正逐步形成。 全州“放管服”改革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取得了初步性成效。2017年12月,省政府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北京零点公司)采用世行标准对全省16个州(市)营商环境(政府职能)情况进行评估,我州综合得分83.35分,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8分,位于全省第5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州的改革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离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各级各部门重视改革不够,主业与改革没有相互融合推进;各改革专题组主动研究思考改革,推动改革办法不多、氛围不浓。二是群众办事需要反复跑、多次跑,办事缺乏整体流程,需要分别问、多次问,不便民、不优民、不惠民,办事繁琐、办事困难仍然是企业和群众的“心病”。比如,有的服务窗口“一次性告知”不到位,使企业、群众办事来回“折腾”;群众看病就医回补报账慢,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三是投资审批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时限长、环节多,部门之间推诿扯皮,项目落地难、开工难,企业意见大;政务服务质量不高、工作人员能力不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四是网上办理深度不够,事项标准不统一,信息孤岛制约,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影响改革进程。五是营商环境还有待改善。虽然这次评估我州在全省排名靠前,但我州的一些指标在全省也是排名靠后的,比如政务服务质量,一些部门窗口人员“出工不出力”,上班玩游戏、网购、打瞌睡等,对办事效率、办理效果、群众是否满意、营商环境是否真的好,我想大家心里是有数的;还有评估随机抽查的不确定性和侥幸性,还不能全面客观反映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真实性,这次抽查在前,下次抽查在后都是有可能的。这些问题,我们从上到下各级各部门都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长抓不懈,下更大力气解决,真正形成由内而外、持久积淀释放出来的公开、便捷、优质、高效、稳定的营商环境。 二、以实施“六个一”行动为突破点,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地 在今年“两会”的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作出了“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的“六个一”庄严承诺。在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阮成发省长明确了下步我省“放管服”改革主要就是以“六个一”行动方案为重点,并出台了《云南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六个一”行动实施方案》。 6 月 27 日 ,我州印发了《xx州深化“放管服”改革“六个一”行动实施方案》(文政办发〔2018〕130号)。“六个一”行动是对省政府10条改革措施和州政府20条改革措施的深化,是实践的具体化要求,各级各部门务必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不断改进作风,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韧力,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气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六个一”行动的部署要求,从关系企业和群众切身利益、切身感受的事情抓起,以更彻底的放权、更有效的监管、更优质的服务,努力营造全州良好营商环境。 (一)从企业群众办事最关切的焦点入手,实施“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行动。 6 月 28 日 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会议上,阮成发省长谈到全省市场企业仅有284万户,占全国的2.8%,而我州的市场企业15万户,仅占全省的5%,说明在企业开办方面还有一些制约因素,开办时间也还有压缩空间。这次省的“六个一”行动在开办时间上作出了明确规定,给我们立了时间卡、定了时间点。省政府对昆明、曲靖两市要求3天搞定开办。我想在有利于企业群众利益上,只要不是特殊条件限制,对于来自于观念和效率的限制,我们应尽可能向上看齐、向发达地区看齐,他们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因此,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将关系企业开办的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压减为3个环节,在我州实现企业开办时间不超过3个工作日。除此之外,工商部门还要进一步优化注册登记,实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整合并入企业登记环节,全面实行登记全程电子化,尽可能为企业注册提供更大便利。外资企业设立的,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要执行“一套表格、一口办理”,做到“无纸化”“零见面”“零收费”。最大限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供最快捷服务,激活市场内生动力,扩大市场主体数量。 (二)从限制经济发展最深层的痛点入手,实施“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行动。长期以来,“项目审批时间长”问题挫伤了一些外来投资者的热情,耽误了投资的最佳时期,影响了我州经济发展。李克强总理强调“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要抓项目建设,更要着力抓环境建设,将过去追求优惠政策“洼地”,转为打造公平营商环境的“高地”,真正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xx州属于欠发达地区,要发展就要有投资,有项目才会有投资,有投资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保障。“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对良好营商环境的打造是具体而实在的措施。在贯彻落实云南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六个一”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州政府明确提出各级各部门对于社会投资一般性建设项目,从申请核准(备案)到获得施工许可全流程、各环节的政府审批时间时限不超过50个工作日,这是对以往项目审批1至2年甚至更长时限最具挑战性的要求,也是“六个一”难度最大的行动。我认为主要在精简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禁察非法、加强技术支撑等4方面下功夫。比如,对纳入各级行业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的政府类投资项目,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核准项目只保留对规划选址意见、用地预审意见两项前置要件进行核准等。清理各类不合理前置条件和“搭车”事项,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8项前置许可实行并联审批。清理企业在获得水、电、气供应中的各类“搭车”行为,压缩水、电、气办理时限,对各县(市)办理时限作出明确规定。比如,企业供水全流程办理时间,xx市不超过50个工作日,其他县不超过20个工作日等,健全“一站式”办公、一窗受理、一次性告知服务机制,创新“互联网+”服务手段,实现客户从报装到缴费一次性网上办理。要继续清理“红顶中介”,严控各类认证、评审、技术审查,打破部门界限和行业壁垒,将县域内分散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农业、水利、粮食、卫生计生等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整合为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最大限度地改革项目审批时限环节,以更优的营商环境吸引外来投资,吸引项目入驻,推动xx经济社会发展。 (三)从制约企业群众办事最基本的环境入手,实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行动。在线办理事项数量2018年底达到75%、2019年底达到85%、2020年底达到95%以上,这是省政府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要从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合理布点3方面下功夫。一是强化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梳理规范并公布全州在线办理事项目录清单,及时调整、更新、公布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和权责清单,强化标准化建设,提高网上深度办理率。二是推进“网上办”。坚持联网通办是原则、孤网是例外,原则上不再批准单个部门建设孤立信息系统。在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的审批业务系统必须接入全省政务服务网上大厅,对没有按要求改造对接政务服务网上大厅的,省明确规定不审批新项目、不拨付运行维护经费。凡与企业注册登记、投资备案、税费办理等密切相关事项,以及与居民教育、户籍户政、社会保障等密切相关事项,均要积极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三是全面推行就近申办、全州通办。整合各县(市)辖区政务服务资源,合理布局便民网点,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对办理量大、办理频次较高的事项实施就近申办,实行全城、全州通办。四是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全公开。政府投入竞争性领域支持企业的财政资金和项目安排,要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办理、网上公示。 (四)从影响企业群众办事最困难的拐点入手,实施“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行动。办事跑多道门盖多章,增加群众办事成本,影响行政效率,一直以来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迫切需要解决但却一直没有得以很好解决的问题。“六个一”行动瞄准了这一拐点,抓住了企业群众办事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作出了办事只进一扇门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应着力在统筹服务资源,理顺工作机制,办事集中上下功夫。一是加快推进“一颗印章管审批”。结合这次深化党政机构改革工作,在州级政府部门全面实现行政许可向一个内设科室集中;各县(市)和各类园区、边合区全面推行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推行“一颗印章管审批”,有条件的县(市)可设立行政审批局。二是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原则上不再保留政府部门自设的服务大厅,县(市)政府部门所有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政务服务事项和水、电、气供应等公用事业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接受政务服务平台监督。三是一个窗口综合办。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通过部门之间并行办理、联合办理,实行“一个项目、一套资料、一次收取”,对企业和群众实行一次告知、统一收件、网上派件、统一反馈、一窗发证,使老百姓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 (五)从干扰企业和群众办事最繁琐的环节入手,实施“最多跑一次”行动。群众和企业办事来回跑、多次跑,而且跑了还不一定能把事办好,到行政机关办事繁琐是老百姓长期以来抱怨较多的问题。按照改革要求,到2020年,“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要达到政务服务事项的90%以上。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公布清单、统一流程、承诺3方面下功夫。一是集中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各级各部门要全面梳理公布群众和企业到政府部门办事“最多跑一次”和“马上办”清单,并向社会公布,以便群众知晓,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大力营造让投资者放心、安心、可预期的良好投资环境。政府一律不得对企业许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政策要求以及超出权限的各类政策优惠。合法合规许诺企业的条件,必须兑现,不能“新官不理旧账”,政府也要讲求信誉。同时,建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实行全程帮办、代办,凡是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均交由1个部门全过程服务,切实改变过去1户企业对多个部门的情况。鼓励对园区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运营。支持企业构建与周边社区、村镇的和谐关系。加大对涉企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保障企业的合法生产经营权。 (六)从减轻企业和群众办事负担的要求入手,实施“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行动。群众和企业办事受各类“奇葩”、循环证明之苦,极大地干扰和妨碍了企业、群众的生产生活。省政府审改办公布了县以上政府部门和乡镇、村开具的各类证明事项清单,请大家认真遵守执行,我州也将公布取消一批乡村“奇葩”、循环证明。但这只是办事去繁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还要在清单管理、信息共享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完善人口和法人基本信息库。各级各部门要将个人身份证信息、不动产登记、婚姻登记、税费缴纳等个人事项信息和企业营业执照、不动产登记等法人信息集中归集,积极做好信息共享基础工作。二是继续精简一批证明。严格执行《云南省证明材料目录清单》,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一律取消,部门之间通过信息共享获得有关信息,不得要求企业和群众提供证明材料。不能让开具证明代替部门履职,更不能让群众来回开具证明“自证清白”。 三、以“五个强化”为抓手,切实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放管服”改革会议精神,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引下,检验我们“四个意识”牢固与否的试金石。州、县(市)两级都成立了转变职能协调小组和10个专题组,主要任务就是抓好“放管服”改革各项工作落实,但发挥作用不明显,履职不够到位,这势必不能适应改革新形势新业态新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国务院、省政府和州政府会议精神实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六个一”行动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专题研究部署,制定具体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将“六个一”行动抓细抓实抓到位。 (二)强化责任担当。各项改革措施能否落地见效,重点在政府,关键在领导。“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省、州“六个一”行动方案的目标要求,表面看似简单,实质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担当责任意识,既要积极创新,敢于作为,鼓励支持改革者,又要审慎监管,勇于担当,保护改革创新者。州政府职能转变协调小组要将“六个一”行动和州政府20条工作措施列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强化协调,强化落实。各专题组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履行领导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作为直接责任人具体抓,采取强有力措施,对标对表,严格按照“六个一”要求完成的时限,强化目标责任落实,抓出成绩,抓出实效,确保各项“六个一”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完成。 (三)强化统筹协调。2019年是我州脱贫摘帽的最后冲刺阶段,也是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节点,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州委政府中心工作,统筹协调各方,把“六个一”行动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有机结合,发改、住建、政务服务、工商、编办等牵头部门要互通情况,主动作为,认真对照“六个一”行动各项任务分解,制定具体方案、时间表和任务图,细化工作措施,明确任务分工。州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加强互信联动,克服改革与己无关、各自为政、消极应付的思想,将改革内容主动与主业相衔接,主动与牵头部门配合,主动与加强自身建设相结合,主动与服务发展相协同。同时,要加强对各县(市)改革工作的指导培训,为其提供工作环境条件,各县(市)、州级各部门要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确保全州上下“一盘棋”推进“六个一”行动取得实效。 (四)强化督促检查。州政府督查室要把落实“六个一”作为今年督查的重点任务,完善督查机制,建立专项工作台账,适时督查通报改革进展情况,对督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梳理问题清单,责成整改,坚决防止有问题不落实,有问题不整改或马虎应付了事等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发生。州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完善“放管服”改革考评机制,以“六个一”行动责任落实情况、政策实施效果为定性指标,积极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请州监委积极支持配合,把贯彻落实“六个一”纳入今年监察工作重点,盯紧盯实,按照文政办发〔2018〕130号文件要求,对企业开办3天没有完成的、项目审批50天没有完成的、网上办理率没有达到比例的,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要严肃执纪问责。 (五)强化宣传报道。要加强对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六个一”行动的宣传报道,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和新媒体,广泛宣传我州“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营商环境的工作亮点,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做好宣传引导,让社会各界了解改革成效,共享改革成果。要加强对我州加强招商引资、打造营商环境各类政策措施的解读宣传,积极引导社会预期,凝聚各方共识,共同打造我州“大改革、大开放”的良好发展格局。 同志们,“放管服”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福祉,惠及当下、利在长远。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奋发有为、扎实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和州政府“放管服”改革各项政策措施和“六个一”行动部署要求,共同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全县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8年7月29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推进会。6月28日,国务院召开的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会上,李克强总理做了重要讲话,对近期开展“放管服”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月26日,自治区召开了放管服改革推进会,xx也对全区开展放管服改革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县贯彻落实国务院、自治区关于放管服改革各项要求,行政审批服务局对下一步各项工作提出了很多初步的工作安排,拟定了《xx县进一步深化全县放管服改革实施意见》,待进一步细化完善后印发给各部门。刚才,编办等5个部门就如何开展放管服工作提出了很好的举措,希望大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准确把握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新要求 “放管服”改革旨在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也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自2017年以来,我县坚持不懈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改革的“牛鼻子”,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紧紧围绕“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增便利”的目标,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甚至一些工作走在了全区的前列。一是打破各部门利益藩篱,在全区率先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的相对集中办理。14个部门102项行政审批事项、18个部门的98项公共服务事项实现集中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划转率为51.2%(xx市为70.3%),真正实现“一门受理、一枚印章管审批”。二是全面优化再造审批流程,破解行政审批“长途旅行”的难题。制定“减审批提效能优服务工作方案”,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缩减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所有事项办理时限由xx个工作日减少到xx个工作日,减幅达xx%,(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社会团体登记等xx项事项由原来的30—60个工作日办结一律变为窗口当日当即办结。)提交申请材料由原来所需的xx份减少到xx份,减幅达50%;办事环节由过去的xx个减少到xx个,减幅达48%。首创“首接联办制”,四项审批许可事项(民办教育机构、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排污许可证)办结时间缩减为40个工作日,减幅69%。三是强化服务,着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围绕投资项目建设,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上门踏勘审批、下班延时服务、节假日预约服务等一系列制度,推行模拟审批、并联审批和容缺审批,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办结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办理时限86天,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办理实现93天,促进了项目的尽早落地、开工建设和投产达效。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956个事项的87项要素全部录入公示,80.7%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不见面、马上办。建立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办事大厅,98项公共服务事项集中一厅办理。144项审批事项的20项要素扫码即知。设立县乡村三级联网代办服务,40项便民服务事项下沉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现场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区,在全市率先推出“双向快递”服务,切实缩小了群众办事半径。四是创新模式,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会同部门联合踏勘,采取先现场踏勘、再联合评审、后审批发证程序,避免了盲目审批,及时推送审批结果,避免了监管真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清理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38项,净化了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环境。 一年来,全县“放管服”工作呈现出了以下亮点:一是行政审批事项明显减少。全面对接自治区和市政府取消、下放、委托行政审批事项,共承接自治区下放各类事项76项,其中行政审批事项71项,承接银川市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6项。落实国务院、自治区、银川市取消行政审批事项要求,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1项。二是行政权力边界更加明晰。经过“四审四回”、广泛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以及会议审议等环节,县政府部门保留行政职权共2960项,暂停实施15项,取消62项,共性权力9项,乡镇保留行政职权23项。梳理各类责任事项21844项,并逐项编制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三是经济发展活力初显成效。围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行24证合一。营业执照“全程电子化登记”,真正实现了不见面审批,有效激发了社会投资创业活力。2017年至今,共新登记企业2284家、个体工商户4836个。这些数据直接印证了“放管服”改革取得的成效,也充分体现了各类市场主体运行成本正在不断下降,全县营商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照社会发展要求和群众期盼,还存在不少差距,制约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服务群众的满意度。一是对放管服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力度不够。一些部门负责人不重视,对区、市下放的一些审批事项情况掌握不多、情况不明、推进工作无从下手。二是放权没有真正放到位。行政审批事项进驻不全面,目前划转事项仅占全县行政审批事项总数的52%左右,仍有89项行政审批事项未进驻。涉及专业性较强的审批事项仍由原部门办理,这些审批事项涉及部门多、环节多、事项多、材料多,有的互为前置、互相牵制、甚至审批过程中有的单位互相推诿扯皮,造成企业投资项目还是审批时限长。下沉到镇(村)的40项便民服务事项,仅有6项能够在村级完全办理,其余34项下放事项存在形式放、实质内容未放的情况,下放服务事项足不出村(社区)未完全实现。三是基层“接权”能力有待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代办点普遍存在人员流动性大且业务素质不高,大部分村甚至没有代办人员,下放的权力无法正常开展。四是管权没有真正管理到位。尤其是落实“双随机一公开”不到位。同时,监管执法涉及部门多,存在多头执法扰民问题,导致企业不堪重负。这些问题和差距表明,在“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上,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转变政府职能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有“差不多”“歇歇脚”的松懈思想。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入谋划“放管服”改革工作,国务院、自治区、银川市也对这些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放管服改革的宗旨就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及广大群众享受改革的成果,获得更多的获得感。为此,一定要通过“放管服”改革把我县的营商环境营造好,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生态。同时,8月26日,国务院大督查进驻宁夏,将通过7项指标进行营商环境调查评价,并且要对各省营商环境排名。且自2018年起国务院每年都会对各省营商环境进行第三方测评,其中重要一条内容就是检验放管服改革工作的成效。自治区、银川市也决定对各县市区营商环境进行第三方测评和排名。如果各部门、各单位还不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不敏锐识变、强烈思变,甚至继续躺在功劳薄上,必然会贻误发展,变得更加落后。因此,要肯定放管服改革工作目前取得的成效,精准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全力以赴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 二、锁定目标,突出重点,以过硬的举措推进“放管服”改革引向深入 “放管服”改革的放、管、服三个环节密切相连、环环相扣。要更加彻底地“放”,激发市场活力、增添发展动力。要最大限度压缩办事时间,最大限度简化办事流程,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要科学有效地“管”,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环境。要有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提升监管能力,确保管得住、管得好。要积极到位地“服”,增进办事便利,提升服务品质。 (一)继续在“放”上做好减法,“放”出活力和动力。 继续精简权力事项。我县虽已对进驻服务大厅的审批事项进行了精简,但是精简的力度还不够,要再梳理,对必须要精简或通过再造流程精简的审批事项要精简到位。在自治区统一下放40项便民事项的基础上,聚焦对全县公共服务事项再梳理,真正将群众需求度高、能够承接得住的民政、教育、卫生等行政审批事项,试点下放到乡镇(街道)就近办理,要避免出现“空权”下放、下放事项“错位”问题。 大力推进审批服务集中办理。深入推进审批事项“应进必进”,打造“一门通办”模式。由王茜同志牵头,编办、行政审批局配合,统筹考虑机构改革工作情况,对未划转至行政审批服务局的89项行政许可事项再梳理,按照“集中办理”的原则,再确定一批群众办事频率高、专业性不太强的审批事项进驻至行政审批局统一办理,8月5日前完成进驻工作,实现“多门”变“一门”。由审批局牵头,对新进驻的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流程,努力实现“要件最少、环节最少、时限最短、效率最高”的目标要求。编办、审批局牵头,各部门负责,对除已划转或进驻至行政审批局的事项之外的审批事项进行再摸排、再梳理,拿出划转方案,待全县机构改革工作完成编制解冻后进行划转,切实提高“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水平。放管服改革要顺势而为,对划转事项原则上“只进不出”,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动摇。 继续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这是全国营商环境的一块突出短板。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全国放管服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五年内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流程审批时间压减一半,即60天全办结”。我县要再对标、再提高,明确每年能再缩减天数的目标,彻底解决工程项目审批时限长的问题。同时,把解决项目环节多、材料多、盖章多、制约多等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由审批局牵头,将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到的土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审查等事项,集中到行政审批服务局统一办理,成立投资项目服务大厅。发改局牵头,行政审批局、国土局、住建局、环保局、林业局等部门配合,对现行投资项目审批流程,进行融合再造。请发改局牵头,对项目前期“6+X”会商制度再完善,由发改局牵头,形成规范制度文件印发,真正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项目进度提速。要探索推广“区域评估”,请李炳杰同志牵头,xx工业园区负责,制定xx工业园区实施区域地质灾害、水土保持等统一评估方案,对园区企业项目建设中的共性事项进行统一服务,不再由逐个企业逐项提出、各办各的。这也是我们为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减轻企业负担,提升服务水平做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服务工作,要在全市先行启动。探索构建“审批资料共享库”,对各审批事项申请提交的证明、申请、登记、证照等材料进行收集上传,形成申请材料电子档案,凡是在大厅提交的材料,下次办理事项,不再重复提交,让后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探索“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依托电子营业执照等审批事项的24证合一,探索更广领域的多证合一,切实提升以“减证”推动“简政”工作水平。加大“首接联办”。进一步梳理事项之间的“关联”点,理顺业务联系点、审批衔接程序,超前谋划,切实减轻群众、企业办事负担,增强群众获得感。要提升企业开办效率。目前银川市内企业开办时间平均用1.5个工作日,我县用3个工作日,由行政审批局负责,要聚焦企业开办工作中的“堵点”,继续深化“企业开办3日办结”改革,引入刻章登记、银行开户,建立税务登记接受办理单,为企业开办提供全程服务,争取实现企业开办各个事项2个工作日办结目标。 (二)继续在“管”上做好加法,“管”出公平和秩序。在“放”的同时,要做好“管”的工作,不能一放了之。在放权的同时,事中事后监管手段必须硬起来。要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一要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扩大“双随机、一公开”覆盖范围,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把监管责任压实,切实解决政府监管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下一步,要细化“双随机一公开”方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进监管工作纵深开展。二要加强综合监管。深入推进市场监管、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农牧林水、资源环境、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全面推行跨部门“随机联查”。对同时涉及多部门的检查事项,实现一次性完成检查,一次性对外公示,解决好多头重复执法扰民问题。由李炳杰同志牵头,王茜、牛东学同志配合,市场监管局负责,尽快拿出联合执法具体方案。三要加强重点监管。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人员密集场所、网络空间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要坚持重点抽查和全面排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依法依规,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四要加强信用监管。通过调研发现,信用监管是我们监管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要充分发挥信用监管的作用,加快推动建设县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与区、市相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深度融合,加大信用信息推送和公示力度,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强化监管执法与司法的衔接,实现“一个平台管信用”。需要强调的是,监管工作中要建立部门互联互通机制。各行政管理部门对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事项,要逐条逐项列出监管目录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监管工作流程,确保监管无缝衔接。 (三)继续在“服”上做好乘法,“服”出便利和品质。服务无止境。当前,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地区发展的竞争力,已经从过去拼土地、拼资源、拼政策、拼要素升级为拼综合政策环境,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能有多少可比拼的资源优势。营商环境不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要下大力气优化。着力服务企业、群众办事,让群众少走路、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和群众更有获得感。 加快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互联网平台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有效载体。要积极与自治区、银川市政务服务工作对接,提前开展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和电子文档归档工作。以自治区“政务云”为抓手,加快梳理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明确审批部门、项目名称、办理要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和具备网上办理的条件和要求等,向社会公布,加大全程网办宣传力度。加大“一事一码”工作推广力度和应用力度,在实现扫码知申请要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两微一端”结果“不见面”送达工作,推行快递送达、代办送达,让办事企业和群众“零跑腿”。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六个一律”取消事项,清理取消一批证明意义不大、缺乏法律依据、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来证明的证明材料。对保留的证明事项实行标准化管理,编制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明确办事流程和时限,制定“证明样式”,同时减要件、减程序、减环节,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构建“无差别”审批大厅,加快构建综合窗口,打造“一窗通办”模式。主动打破科室、部门之间设置壁垒,由“专科受理”向“全科受理”转变,使所有审批服务事项,都可以在中心任何一个受理窗口办理,实现“无差别”全科受理,使后台办理人员从“单部门办理”向“多部门协同办理”转变,构建“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政务服务新模式,争取在10月份全面完成,最终实现一般审批事项不见面网上办理,复杂事项跑一次全办结的目标。另外,由行政审批局负责,就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优化民生服务大厅建设,完善基层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功能,加快24小时便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等工作逐项深入研究,在《xx县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实施意见》中提出具体的工作措施,要量化指标、明确时间节点推进。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当前,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放管服”改革的部署要求都已经明确,关键是结合我县实际抓好落实。全县各部门要自觉扛起改革责任,紧盯工作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抓好“放管服”改革任务的组织实施。 一要压实责任抓落实。放管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部门行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放管服”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亲力亲为抓组织推动。 当前,如何顶层设计、如何组织领导、如何推进实施等都要深入研究,由王茜同志牵头,审批局负责,抓紧修改完善《xx县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部署文件,提请常务会议研究印发实施。实行县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制,要切实抓好分管领域内的放管服改革工作。尤其是监管工作涉及部门多,需要牵头的部门也多,要切实给予明确。由编办负责,结合机构改革工作及工作实际,对行政审批局等单位三定方案进行细化修订。 二要坚持问题导向抓落实。当前,我县的放管服改革中仍存在的推进不同步、碎片化的问题,实际运行中存在放管衔接不畅,各部门配合不到位、信息网整合不到位的问题,都制约着放管服改革的向前发展。下一步,在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上,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拿出实招、硬招,切切实实让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三要强化督查问效抓落实。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对“放管服”改革落实情况督查,建立专项工作台账,定期调度、定期通报改革进展情况,推动工作落实。强化行业监管,不断提升执法水平。加强对窗口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行为的监督,对服务窗口出现“生冷硬横”“吃拿卡要”等行为,要坚决严肃问责。 同志们,“放管服”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福祉,惠及当下、利在长远。当前,我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共同配合,深入推进全县“放管服”各项改革工作,促进我县营商环境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