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公考加油论坛;遴选;遴选论坛;小军师遴选;小军师面试绝杀;小军师面试;面试万能绝杀模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论|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新仕途教育小军师公务员遴选笔试强烈推荐

[复制链接]

2574

主题

2772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0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16:47: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韩美群,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原标题: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对自身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与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撑,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蕴。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本色
  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和思想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一百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焕发出了更加蓬勃和旺盛的生命力。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要矛盾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明确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应用它。”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主动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创造性地建构自身思想文化的过程。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本质上看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牢牢掌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迷失方向、改变本色。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它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融百家于一炉,是世代中华儿女智慧的历史结晶。作为历史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仅供陈列的摆设,也不是僵死的化石,相反它是含苞待放的花朵,随时可以绽放出自己的色彩。
  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和人类文明走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流淌于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变革图强的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武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其根基就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具体来说,其一,不忘本来。即处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继承是最好的创新,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其二,吸收外来。即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一方面,必须以开放包容精神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必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创造“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型文明观。其三,面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新的时代精神的滋养。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灵魂
  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在于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样态碰撞、互动与融合,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但是繁华景象的背后,一些缺乏文化责任、历史认知、社会担当或者别有用心的文化形态,通过新生的经济业态、多元的生活方式以及便利的信息手段纷至沓来,蜂拥而至。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较量,积极回应西方价值诘难、价值干预和价值渗透,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4.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外化
  话语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表述媒介和思想交流工具,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价值立场,关乎理论的实质、价值的导向和文化的领导权,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
  考察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荣辱与兴衰,总是与一定的话语体系相联系的。早在公元前8世纪至2世纪的文明轴心时代,中国创建了独具东方智慧的话语体系。正是在这一独特话语体系的引领之下,中华文明不仅延绵不绝、一体贯通,而且逐渐达于鼎盛,以至长期雄著世界。
  但是,鸦片战争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渐丧失了自已的传统话语体系。终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一种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话语体系诞生了。正是在这种话语体系的指引下,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彻底改变近代以来中国在话语体系方面的窘境。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话语、中国声音在国际上依然不够强大。中国要想在国际话语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体姿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富有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独特话语体系。


小军师遴选公众号.jpg (26.18 KB, 下载次数: 305)

小军师遴选公众号.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微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公考加油论坛 ( 鲁ICP备2022011153号-1  

GMT+8, 2024-12-24 21:50 , Processed in 0.35754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