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政务”在探索中改革 【热点背景】 4月18日,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政府网站和政府系统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和《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对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的运行和考核制定了严格标准。政务新媒体考核的重点将不再是转发数量和点赞量等硬性数据,而内容是否安全、是否及时发布更新、与网民是否形成有效互动则成为考核的“单项否决”指标。 【意义分析】 政务新媒体是政府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手段,是连接政府与百姓的桥梁,各个地区政府部门也都积极响应,通过网络践行群众路线,推进政务公开。但是,个别地区的政府网站形同虚设,只为完成任务,建立却不更新数据,成为沉睡网站;甚至还有些监管不到位,发布的内容不够严谨,出现诸如“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这类的不当回复;一些地方发展过度娱乐化,盲目撒娇卖萌,追求粉丝数,却连最基本的信息发布都没做到位。这些都背离了政务公开的初衷,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此次国务院推出的考核指标,规范了政务新媒体健康发展,引导其去除形式,追求实质,回归本源,体现了中央对政务新媒体乱象整治的决心。通过细化标准,为政府网站点明了发展方向,使之能摆正自身定位,正确认识桥梁作用,脚踏实地发挥价值。 【问题挑战】 1、考核标准非常细化,如果干部学习不到位,自身思想认识没摆正,依然存在对政务新媒体的忽视,很有可能影响最后标准的落实效果。 2、政务新媒体覆盖面广泛,省、市、县、乡、村,各事业单位、执法部门都要进行改革,监管难度大,需要监管部门大力履行监管责任。 【对策借鉴】 1、教育转变观念。互联网政务服务单位干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领会并贯彻文件精神,研讨交流,制定符合当地的细则,不能低于考核标准。 2、破解监管难题。除了国务院办公厅监测之外,在社会中广泛宣传考核标准和举报方式,需要充分调动民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各部门要将政务新媒体工作情况和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对新媒体工作成效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激励,对违反规定发布不良信息的,要积极发挥举报作用,严肃追责问责。 3、完善新媒体管理。加强功能建设,强化解读回应。对于政策解读要做精做细,通俗易懂,杜绝生硬的说教,围绕利民宗旨延申线上民生服务事项。 【模拟题型】 政务新媒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凝聚民心的创新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近年来僵尸网站、雷人回复等频见报端,国务院出台《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和《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进一步规范政府网站,使之能切实发挥效用。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预测题型】 近年来,一些单位大力推广政务APP,群众可以通过手机下载使用,方便办理相关事务,但也有人反映,在个别单位,群众已经到了办公现场,也被要求通过APP办理,设计不同部门的事项,甚至需要下载若干个APP。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互联网+政务”的精髓在于整合大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如果只是把现实中的部门壁垒、信息孤岛搬到网络和“云端”,“互联网+政务”模式就不能发挥预设作用。 建而不管、用而不精,是基层电子政务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级各部门在政务APP建设上各自为政、各搞一套,既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也徒令基层干部和办事群众难以适应、无从选择。而其背后暴露出的一是基层干部对政务APP的理解不到位,存在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二是APP本身不够智能,部门数据不共享,平台功能不完善。 抓落实不能靠“远程指挥”,干工作不能“一微了事”,实干导向、实效要求、实绩指针,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不懈。要想让政务APP发挥其应有作用,第一,既要鼓励“键对键”,也要重视“面对面”。从层级工作部署、落实和考核,到倾听群众诉求、方便群众办事,不仅要善于通过信息技术办公,也要善于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办事。第二,“智慧”政务还应该多一些分析和记忆。通过对不同群众办事喜好、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分析,再依托大数据平台的支撑,提前判断群众的办事需求。这样一来,政务服务就能以一种更主动、更智能的方式走近人民群众的身边,推出因人而异的“服务菜单”,请人民群众“点菜”。 网络空间是服务群众的新地带,新领域,决不能满足于“有了就好”“建了就完”,决不能失之于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用制度厘清可为与不可为、守责与失责、激励与惩罚,方能让“互联网+政务”运行在法治轨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