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式”旅游热需要冷思考 【热点背景】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各种网红景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前往“打卡”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不久前,网上流传的一份在一天中“打卡”15个景点的旅行攻略也引起人们热议。 所谓“打卡式”旅游是指在旅游的过程中以到著名景点或地标拍摄短视频、照片发到网上证明自己游玩过该地为主要目标,忽略实际体验的旅游行为。如何旅游固然是游客的自由选择,但是我认为这种行为与旅游的初衷相去甚远,不值得提倡。 【影响分析】 首先,旅游本是放松自我、欣赏美景、增长见闻的乐事,但是“打卡式”旅游却单以“打卡”为目的,使旅游失去了很多乐趣和价值。其次,“打卡式”旅游给景点管理带来了严峻考验,景区内人流过多,地标性景点更是水泄不通,甚至导致一些景点遭到严重破坏,以至于个别景点被逼无奈拆除地标性景点。 最后,这种“打卡式”旅游严重干扰了其他旅客的旅游体验,使其他游客既无法正常欣赏美景,又无法正常摄影留念。 【原因分析】 “打卡式”旅游热主要是由于一些游客“心怀鬼胎”。游客见到美景情不自禁“打卡”留念为人之常情,但是不赏景只打卡的“打卡式”旅游更多是虚荣心作祟,为了赚取眼球、博得关注,粉饰出一种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假象。 其次,一些景点在宣传过程中为了突出特色,打造“爆款”旅游产品,往往着重宣传地标性景点,无形中让游客形成了只要到过该地标性景点就等于获得了最佳旅游体验的错误想法。最后,浮躁的社会风气,旅行社“紧凑”的行程安排,都是这种“打卡式”旅游越来越热的重要推力。 【对策借鉴】 变“打卡式”旅游为一场走心的旅行,当前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把游客留在景区内更长时间,比如引导旅行社在行程安排上给游客更宽裕的时间,在一个景点打完卡后又不急于去下个景点,自然会多一些精力放在欣赏美景上。 另外,从长远来说还得做好两件事,一是改变现有景区的宣传方式,网络宣传定期更换“菜单”,防止扎堆打卡;二是常抓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群众更加关注旅游中的内心感受,不要太在意别人是否点赞,破除虚荣、攀比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为“打卡式”旅游退热降温。 【预测题型】 “打卡式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有人觉得,“打卡式旅游”流于形式,旅游体验感不足,也有人觉得旅游只要开心就好,“打卡”也能带来成就感。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打卡式旅游”是指在出门之前做好攻略、定好任务,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后,走马观花式地游览一番,然后把拍摄的图片、视频发完朋友圈就奔赴下一个景点的旅游方式。实际上,采用何种旅游方式,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对于这种“走马观花”的出游方式,我们不妨宽容看待。 “打卡式旅游”确实是一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旅游方式。仓促之下,游客只是“为了旅游而旅游”,留下的只有相机里的影像,很难让游客真正领略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很难真正领会景点的内涵。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随便否定这种在年轻人当中很盛行的旅游方式。因为这种出游方式既然流行,必然有它的原因。主观来说,选择何种出游方式是个人的自由,而且,在“朋友圈社交”盛行的今天,它满足了许多人希望被关注、被肯定的心理。客观上,除了“旅游达人”,许多国人都是休闲时间少、假期相对集中、资金也有限,“打卡式旅游”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浏览更多的景点,看到更多的风景。另外,一个景点想要让游客停下脚步慢慢欣赏,既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项目,还要有过硬的服务质量、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秩序,但是国内很多景点偏偏缺少这些要素,有景观无灵魂或有景观无秩序,难以让游客停下脚步。 从增强旅游体验感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不鼓励这样的“打卡式旅游”。从发展旅游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者在一个地方的停留时间很短,大部分的支出都花费在了景区门票上,对整个旅游产业链的贡献也十分有限。因此,应在尊重“打卡式旅游”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深度游。一方面,地方政府及景区自身要把功课做好,发展特色项目,挖掘文化底蕴,加强景区的管理与服务,让游客感到流连忘返。另一方面,引导游客合理规划,提前了解景点的必看之处,旅游中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特色、风土人情,领略景点的魅力。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旅游部门可以实行“错峰门票”价格,积极引导错峰出游,将旅游的“假日渴求”转化为经常性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