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公考加油论坛;遴选;遴选论坛;小军师遴选;小军师面试绝杀;小军师面试;面试万能绝杀模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题回顾】节日 乡愁 团圆 文明 守望

[复制链接]

47

主题

63

帖子

1709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7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8 09:4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叨叨 于 2015-9-28 09:57 编辑

文明是对节日的最好回馈
  好习惯是一个人的最佳服饰,不能因为过年忘记了它的存在
  过年这几天,一篇名为“全国酒量排行榜”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甚广。这份号称数万人参与的调查,其实早在2013年春节就已流传。“炒冷饭”竟然还能备受追捧,足以看出过年豪饮斗酒者,不在少数。
  节日是展示社会气象的橱窗,也往往成为不文明行为的集中爆发期。不仅是攀比酒量,出国旅游中的不文明如厕、疯抢商品,庙会上踩踏文物、乱扔垃圾,祭祀场所烟气熏天、乱投钱币,高速公路上抢占应急车道、随意丢弃杂物,一些地方聚众赌博、彻夜喧哗……春节期间的这些不和谐音符,给欢乐祥和的过年氛围添了“堵”。
  不可否认,我们的社会风气整体是在提升,尤其是正风反腐吹散了迎来送往的污浊之气,八项规定送来了节俭清新的节日新风,政风转变也涤清着社会风气。国家旅游局报告显示,今年春节长假,旅游投诉量、不文明事例报道量“双降”,老百姓也有着文明新风劲吹、不文明劣习受到遏制的共同感受。公众文明素质呈现向好态势,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社会文明的提升不会一蹴而就,不文明行为即便是少数存在,也会如白袍着墨般大煞风景。
  哲人有言,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珍惜爱护,过年的特殊氛围更让许多人忘记了它的存在。节俭了一年,过年总该铺张一下吧;忙碌了一年,过年总该奢侈一下吧;拘束了一年,过年总该放纵一下吧……正是在这些“过年要特殊一点”的心理暗示下,聚会休闲变成了聚众赌博,祈福祝愿变成了抢头香、烧高香、扔硬币。如果过年成了忽视公序良俗的借口,不仅年俗只会剩下“俗”,社会风气也会因为我们对讲文明的习惯性忽视转瞬反转。
  当我们“吐槽”春节越过越乏味,当守住年味成为国民心声,是不是也该认真思考一下,到底怎样的庆祝和休闲才有助于年味回归?人人都盼望“欢度春节”,但自己的欢度,能否也让环卫工人、列车乘务员和交警省一省心?人人都希冀“万事如意”,如果贪图个人小便宜而不顾公共大格局,岂不会让社会文明耻感承受莫大负担?人人都祈盼“万象更新”,除了洒扫庭院、新桃换旧符,是不是也该给生活风俗来一番大扫除?新年新气象,关键就看能不能在同陋习陈规、一己私利的较量中占得上风。
  求取年味并不等于因循陋习,在弘扬传统文化正能量的同时,必须坚决对落后民俗说“不”、对不文明说“不”。好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春节期间,不管是邻里纠纷还是街上车辆摩擦,一句“大过年的”,足以平息争议双方心头戾火。这其实正是“年文化”的映照。过年的本来含义,在于幸福团圆、和合包容;过节的本来目的,在于催人奋进、引人向善。从这个意义上看,讲文明、重德行,才是对节日的最好回馈。
  每逢佳节假期都要来一次“审丑会”,这谁也不愿看到。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提升社会文明的水位,不能只靠文明过节的“碎碎念”,它离不开每个人的自尊自律,也需要培护群己权界的现代公民意识。别再把自己当做社会文明的旁观者,也别再把节日当做不文明的垃圾桶,从心动走向行动,我们一定能一起翻开文明新篇章。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 2015年02月26日 05 版,作者:李斌)



还乡笔记里的乡愁共鸣

  当今中国,春节假期可谓城乡之间最生动、也最深刻的互动。羊年春节,这样的互动因为一个博士生的还乡笔记,有了更丰富的色调。
  《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微信朋友圈热转的这篇还乡笔记,作者是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文中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那么拥挤了,但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农村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挤压,知识的无力感变得强烈……许多网友在转发时,不忘加上“感同身受”的评价。
  与这些还乡笔记一样,从去年春节到今年春节,本版推出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师生撰写的“回乡观察”,也以个人化的视角,关注乡土中国向着现代中国切换的进程。乡里人际、传统习俗、情感伦理、留守空巢、婚丧养老……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饱含时代气息的思考,切中了一个时代共同的心灵课题: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从何处来,又往哪里去?
  这是一个远比记录里所见所闻更复杂的问题。即便有1000篇还乡笔记,也难以完全还原这个在现代化之路上一往无前的中国。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不同的乡村样本,会带出各异的体悟和结论。让人欣慰的是,回乡笔记中的所思所想,竟能在“红包雨”“摇一摇”的夹击下,引来如此广泛的共鸣,正说明很多人都有“回不去故乡”的感受、都有“记得住乡愁”的诉求。
  不可否认,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城镇化的结构变迁,让家乡不复是“鹿港的渔村、鹿港的小镇”。中国历史上,恐怕再没有哪一个阶段像近30多年这样,有如此多的人离开故乡——这可是在一个有着“安土重迁”传统的国家。于是,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想象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之间,形成了一个情感的共同体,营造了一个“隐形的中国”。或许感同身受,或许一笑了之,但不能不承认的是,无论在文化、心理上,还是在伦理、价值上,变动中的秩序拷问着人们应该如何找准远方。
  美国记者何伟曾用自身体验写下变迁中国的“三部曲”,在经历文化与心理的磨合后,这位“老外”感叹,在中国“常令我产生自己正在老去的感觉”,因为这个国家所具有的那么多活力,都来自那些奔波于城乡之间的年轻人。的确,从满怀憧憬的打工者,到满脸稚气的大学生,这些“城乡人”一次次的返乡与回城中,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用自己的欢笑和迷茫,给出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这个问题,正如其书名所言——“寻路中国”。
  每个人给出的答案,又会在多大程度上牵引着我们未来迈进的方向?学者梁鸿曾用记录者、观察者的角度,在《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中,追寻着梁庄这个典型的中国村庄中,村民用身体力行给出的回答。即便仍有困惑,但也不会有太多人想要回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那个“熟悉而陌生”的社会。乡村是中国的地基,但城市有中国的未来,正如春运返程的路上无数人留恋却坚定的出发,中国也只会走向更好的未来。
  还乡笔记记下的,也是一道转型中国必须面对的考题。聆听这一只“啼叫在乡愁者心窝”的蟋蟀,关注这一张“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的车票,才有“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 2015年02月27日 05 版,作者:李洪兴)


团圆中的精神守望


  对家人尽责,对岗位尽职。春节的团聚,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13亿人的心灵追求,也勾勒出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一条红围巾,相聚6秒钟;8天风雪路,穿越半个中国看丈夫。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只为多看你一眼”的平凡人探亲故事,让多少观众潸然落泪。而一位普通矿工,三十一年如一日照顾植物人母亲,不离不弃最终唤醒妈妈,只因“有妈妈就是幸福”;一位卖凉皮的父亲,为了让自闭症儿子打开心门,几年来学扮小丑逗乐,只为“守护天使的笑容”,出现在央视春晚、北京电视台春晚上的这些故事,让多少人感受到亲情创造的奇迹。
  团圆,在这个羊年春节里,演绎出多少新故事;守护,又带给我们多少新解读?因工作需要,列车员、哨兵、边防指导员等值守者无法回家过年,但无数像李佳妮、王琼这样的中国“好媳妇”“好父母”,没有埋怨指责,而是用行动表达对亲人的体谅与鼓励。家人的陪伴与坚守,就是战胜困难、拥抱未来的最大能量;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尽职履责、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
  这背后,更蕴藏着千千万万普通家庭对于家国关系的深刻认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各行各业的春节值守者,组成了一幅幅行进于公路、铁轨上,奔走于电站、医院中,驻扎于高山、雪地旁,忙碌于采访、摄像中的工作图景。不离不弃的亲情故事,也汇聚成一个个传递爱与力量、怀揣希望脚踏实地去努力去创造的美好梦想。对家人尽责,对岗位尽职,普通人的这种最质朴的想法,正是对国家尽心的最好诠释。春节的团聚,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13亿人的心灵追求,也勾勒出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当这些故事,走上春晚舞台,登上电视报纸,成为春节里网友们不约而同刷屏点赞、热议感动的话题时,同样让人感慨——那一份家国情怀,早已深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我们这个时代,从来不缺乏对真善美的追求,从来不缺少那些美好的人与事,只要能原生态的记录,做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表达,正能量的故事永远有着最多的共鸣。
  诚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让维系“家”的传统元素渐渐淡去,然而,对“在一起”的渴求、对更好未来的希冀,始终是国人心底最柔软的精神守望。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把节庆本身的意味都过出来,这个节日才能真正留在我们的心里”。由此观之,守卫家园,守望幸福,确是需要我们和亲人在春节期间共同完成的心神激荡,哪怕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眼神交汇,一句平常的口语问候。
  还有一些人也在节日里“回归”着家庭。伴随着八项规定的执行,反四风的开展,一些干部坦言,现在的春节较过去“寡淡”了许多,和家人相伴的时间多了,回乡调研、串门拜年多了,和乡亲们的感情也走得更近了。从“小家”到“老家”到“国家”,这样的风清气正,又何尝不是一种浓郁的年味儿?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道出了众多网友的心声。发现家庭的重要意义,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于“团圆”中重新审视个人、社会、国家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或许是我们献给新年的最好礼物。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 2015年02月25日 05 版,作者:吕晓勋)


鞭炮声里的文明思量


  与人为善,放之于公共场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管好自己,不给他人添麻烦
  最近,一张两位穿着工作服、站在寒风中举着心愿卡的老年环卫工图片,在朋友圈中被刷屏分享:年轻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这张图片转发很广,很多网友表示支持。
  不过,随之而来的一张图,让人颇为矛盾。一位低着头沉思的卖鞭炮大爷,被配上了旁白:请大家多买点可怜老人卖的鞭炮。有人由此发问,如果同时面对这两位老人,鞭炮到底买还是不买?
  类似的道德链条,如果接着往下嵌套,我们还能列举好多。这些道德困境的背后,其实有着共同的文明指向:过年应该放松开心,不过在自己快乐的同时,不妨多体谅一下别人的难处。与人为善,放之于公共场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管好自己,不给他人添麻烦。
  对此,有人可能会反驳,过年放鞭炮,是千百年来的文化习俗。这个时候不放,还过什么年啊?再说了,环卫工在春节期间打扫卫生,是工作的一部分,就像医院有医生,派出所有警察,一些特殊岗位过年有人值班是不能避免的。
  诚然,放鞭炮是年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形式,它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现实中,禁放在不少地方之所以难推行,主要原因还是有违“鞭炮不响不成年”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这种源于农耕社会,颇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城市快速发展、人群愈加密集的今天,正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火灾、空气污染、突发事故……再加上为此投入的宣传防护、治理善后成本,综合考量起来,鞭炮声响背后的社会成本并不低。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近700个城市禁放或限放烟花爆竹。
  这种传统和现实的纠结,正说明对待烟花爆竹问题,不能简单化处理,需要统筹兼顾方方面面的因素。简单的一刀切,往往会引起民意反弹。因此,在加强管理、确保安全的同时,也应采取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凝聚更多文明共识,积极引导人们依法、文明、安全燃放烟花爆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仅仅是环卫大爷,在医院中焦急治理伤员的医生护士,被群众一次次求助唤去的片区民警、消防员等等,他们又何尝不想早点回家与家人团聚?但为了工作需要,为了公众利益,他们往往只能选择坚守岗位。如果我们有节制地燃放烟花爆竹,多一点安全意识,少一些不当行为,他们的工作压力或许就能减轻一些。即便很多人不会因此提前下班,起码他们工作的精神负担会小一些,心情也会更愉悦。中国人讲究一个“情”字,自己过得开心,也让别人舒心,不正是佳节应有的氛围吗?
  事实上,文化传统的延续,从来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照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时代发展做出合乎社会需求的调整,才是对文化的最好传承。理性地购买和燃放烟花爆竹,是对公民责任意识的考验,也是涵养公共文明的必经之路。但愿“环卫大爷求少放鞭炮”的场景,能带来更多的心灵触动,引发更多的文明选择。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 2015年02月09日 05 版,作者:吕晓勋)


春运,28亿人次的中国乡愁

   

  春运,已经成为观照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回家过年,是此时此刻最为浓烈的乡愁
  即将到来的春节,是一个属于妈妈的节日。
  中国城乡的每一扇门后面,几乎都有一位妈妈,要么掰着手指计算着游子归期,要么忍着膝关节的酸痛奔走采购各色年货,她已经等了一年甚至数年,盼着远方的孩子回家。如果是农村,她的身边多半还会有一个甚至几个孙儿孙女,而那对年轻父母,正在孩子成长的记忆中变得越来越模糊……
  而在另一头,她在异乡的孩子也牵肠挂肚,一种叫作“想家”的蚀骨相思,也堆积了整整一年甚至数年。想家的人群太过汹涌,每年让12306这个火车购票网站随时都可能处在崩溃边缘。
  交通部门不无忧心地告诉我们,2015年的春运将超过28亿人次(不含公交和出租车),比去年又增加了约1亿人次。数字年年都变,不变的,是自从2006年春运人次突破20亿后,年年“空前”。28亿人次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超过全球1/3的人口,在短短40天内集体迁移——这是足以移山倒海的一场浩浩荡荡的人口大迁移。
  在中国的春天,水陆空的交通工具,不管从哪里出发,往往都指向一个目标:家。回家过年,是此时此刻最为浓烈的乡愁。
  故乡有爹娘,有亲朋,更有让人魂牵梦绕的孩子。不计其数的中国孩子,在向祖辈提问,“爸爸妈妈去哪儿了”。亲情,是他们心中最为强烈的渴望。
  中国年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团圆。为了团圆,中国春运之隆重、之艰辛、之惊天动地,远超当今人类任何一次集体活动。回家,简简单单两个字,就这么温暖了古今中外、牵动着芸芸众生。
  中国式春运,足以成为让全球任何国家交通部长头疼的难题。然而,春运所意味着的社会流动,仍然是中国社会有史以来最为巨大的进步。自由的“候鸟”们在城乡间任意穿梭,他们是无数来自田野的中国工人,是用读书改变命运的莘莘学子,是追逐梦想的城市上班族。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倔强地打拼,他们搅动了曾经沉寂的大地,市场活了、文化活了,人流汹涌、物流汹涌、信息流汹涌。因为“他们”,中国经济奇迹般腾飞,有了和世界对话的底气;因为“他们”,中国变了,家乡变了,他们自己更脱胎换骨,一解土地对农民的数千年束缚,汇入现代产业的洪流。
  春运,是观照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发展的进程以及种种困境。
  如果农村更加繁荣、农业更加高效;如果城镇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中,稳定就业有更多保障,农民工的“市民梦”有更多支撑;如果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不再悬殊……那么,28亿人次背后的春运难题,就有了从根本上破解的钥匙。
  相信不远的未来,春运数字将摆脱“空前”,更多家庭不再颓其一角。事实上,就春运而言,变化已经出现。很多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会用手机娴熟地上网购票;绿皮车渐成历史,买得起动车、高铁票的打工者越来越多;不少企业办在家门口,有的地方青壮年离家打工意愿在下降,沿海一些大企业不得不开着浩荡大巴送工人返乡,并恳请他们坐企业的车回到工厂;不少城市义务教育对外来务工者子女开放,留守娃娃可以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城市生活,一起在春节回乡看望爷爷奶奶。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致词中,也特意寄语“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承诺让他们“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
  拥有28亿人次的同行者,在春天里进发。乡愁写进了妈妈新添的皱纹,写进了执政党的治国方略,写进了每一盏灯光下的家国梦……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2015年02月12日 05 版,作者:李泓冰)


票贩子“升级” 治理还得跟上



  倒票手段升级了,治理监控的手段也得升级,在技术和法律等层面找到应对“黄牛”升级的“卸载”通道      
  用100兆光纤宽带、有外挂程序的特制抢票软件、1秒可自动登录三次、监控退票的反应速度不足0.1秒……当思乡者在焦急地刷归程车票时,“黄牛”已经用这样的手段把票抓到手中了。“有我们这些‘专业’人员在,一般乘客很难抢到票”,一个“黄牛”的自白,折射出问题的严峻。
  春运大幕拉开,春节越来越近,买票难、回家难还在上演。在吐槽订票网站不给力时,“黄牛”升级版已让普通抢票者防不胜防。从游走在车站逢人就问“要票吗”的“传统黄牛”,到在网上发消息的“网络黄牛”,从每天去售票窗口彻夜排队的“人海黄牛”到用技术武装的“秒杀黄牛”,花样不断翻新,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打击春运“黄牛”的行动始终在进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行实名制、不接受冲突行程购票、升级网络购票软件等措施不断推出,联合打击票贩的“猎鹰—2015”战役和“铁鹰”行动更在强化。据铁路公安机关统计,已破获倒票案件2150起,抓获倒票人员2574人,破获各类侵财案件35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16名。
  与此同时,补上系统风险和监管滞后漏洞的任务依然急迫。有媒体梳理了“黄牛”倒票过程:先拿到购票者身份信息并收取定金后,利用抢票软件随时监控所需车次退票情况,或者将此前囤积的车票有计划退票,再使用购票人身份信息抢回,最后通过网络支付等渠道完成交易。倒票手段升级了,治理监控的手段也得升级。如何在技术上封堵、在网管上着力,依法律治理,找到应对“黄牛”升级的“卸载”通道最关键。
  比如,针对当前“黄牛”从线下转战线上的现象,需要完善相关法规,堵上技术漏洞,加强警方网络监控力度主动出击,不断压缩“网络黄牛”生存空间。又比如,针对“秒退秒抢”问题,需要改进票务系统功能,改进退票再购规则,让“网络黄牛”无法即退即抢,提高普通旅客的抢票成功率。问题总在“变脸”,但早发现、早预防、早应对是不二法门,制度设计更科学一些、政策制定更周密一些,是治理“黄牛”现象的关键一招。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国人的心声;有票没票、“黄牛”横生,这是拦在回家路上“最先一公里”的现实。尽管问题多、难度大,人们还是抱有一份期待,希望“黄牛”少一些、回家的路顺畅一些。这有赖于相关部门的责任与担当,有赖于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2015年02月11日 05 版,作者:李洪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微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公考加油论坛 ( 鲁ICP备2022011153号-1  

GMT+8, 2024-12-22 14:42 , Processed in 0.27317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