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全国乃至世界目光迅速聚焦在以生死时速奋战在“抗疫一线”上的“白衣天使”。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一声令下,全国三万多名“生命守护神”闪电驰援湖北,给湖北人民带去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希望和力量。“白衣天使”们出征时的闻令而动、抢救时的争分夺秒、奋战时的夜以继日、被误解时的勇敢达观,无不让全国人民感动泪目、敬意顿生。社会各界纷纷以各种形式自发表达对他们的尊重、敬仰、感慕之情,“蒙面战神”“蓝盾卫士”、最美逆行者、奋战者、坚守者等赞誉响彻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的人们自觉以实际行动为“白衣天使”献爱心、解难事、办实事,中华大地再一次汇聚了崇敬医护人员的滚滚洪流。与此同时,许多国人在触动、感动、激动之余,不由得想起近一两年屡屡出现的医闹甚至杀医事件,这些事件如果不加以遏制,将在未来让白衣天使们寒了心、折了翅。人们从心底发出热切呼唤:呼唤尊医重医氛围保持延续、发扬光大下去!呼唤党和国家尽快形成制度安排,让医护职业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崇高职业!
光阴荏苒,17年前举国上下抗击“非典”之时,同样出现了类似的感人场景和热切呼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疫情的消退、时间的流逝,尊医敬医的氛围也逐渐淡去,医护职业并没有因抗击“非典”而得到真正尊重、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薪酬待遇没有得到大幅改善,全社会敬重“白衣天使”的健康氛围更没有得到巩固和发展。相反,社会上还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加剧的不良倾向,甚至出现了仇视、敌视医护人员的危险现象,滋长了医闹、暴力袭医事件发生,给广大医护人员造成了心灵创伤和心理压力,给尊医敬医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和严重破坏。毫无疑问,这种不良局面危害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生命守护神”的职业环境。战胜“非典”后,如果早一点做出制度安排,从根上提高医护职业社会地位,保障医生职业安全,可能就不会出现后面这一系列令人惋惜和遗憾的事件。
医护工作是一种特殊职业,医护人员是一支特殊队伍,承担着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生命安全的神圣使命。众所周知,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医疗服务总量位居世界之首,但医护人员却短缺严重。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18年底,中国有注册医生358万、注册护士412万,每千人拥有医师的数量只有2.59‰,这与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世界大多数国家护士占总人口比重为5‰,而中国的比重不到3‰。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的医护人员队伍是一支超负荷工作、朝夕不倦、甘于奉献的过硬队伍,相应提高这支队伍的社会地位、待遇水平、保障程度,无论从其肩负的责任使命,还是做出的贡献付出来看,都是理所应当、符合实际、当之无愧的。
在中国,提高医护职业社会地位更具有特殊性、重要性、紧迫性。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医护队伍肩负的责任使命是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的;不断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最艰巨、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必须满足人民对健康长寿的期待向往,从这个意义而言,医护队伍承载着独特的责任使命;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需求日益增加,医护队伍责任使命随之加重加大;新的历史条件下,防止瘟疫蔓延传播、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已上升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医护队伍与人民军队一样,同样承担着保卫国家安全的责任使命。
抗“疫”斗争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了表达对医护人员的关爱和激励,纷纷出台了一些临时性政策措施,包括增加临时性工作补助、为子女就学就业提供帮助、免费开放旅游景点等。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出台对全社会形成尊医、敬医环境是一种积极推动,但由于这些政策措施大多是地方性政策、临时性政策,尚不能产生整体性、系统性、长期性激励效果。同时,就全国而言,各省市的激励政策也存在参差不齐、标准不同、水平不一的问题,难以产生全国性的连锁反应和整体效应。从广大民众的期待看,当前,应该及时总结“非典”时没有趁热打铁、加快构建医护职业社会地位提升制度的经验教训,积极顺应抗“疫”引发的尊医、敬医社会潮流,珍惜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推动尊医、敬医制度体系建设,让崇敬抗疫“白衣天使”氛围保持住、传下去。
构建尊医敬医制度机制,创造重医爱医社会氛围,应该在坚持问题导向、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相结合上下功夫,重点要围绕提高薪酬待遇、提升社会地位、保障人身安全等方面集中发力。首先要加快提高医护人员薪酬待遇,最大限度增强薪酬待遇与奉献付出的匹配度,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夯实尊医爱医物质基础;其次要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社会地位,尽快把深得人心的地方政策完善优化、推广运用、覆盖全国,适当加大医护人员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种荣誉评选的比例,增强医护人员职业荣誉感,夯实尊医爱医政治基础;再次要加快推动立法进程,以法律形式保障医护人员正当权益和人身安全,有力地把医闹、医暴气焰打压下去,夯实尊医爱医法治基础。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