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姓情怀赶好民心大考
“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在贵州遵义考察的习总书记一席家常话,道出了深厚的百姓情怀,生动阐释了以百姓心为心的为官尺度,发自肺腑,意味深刻,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认真思考、自觉践行。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为政者应该摒弃私心私欲,能够主动听民心、查民情、顺民意。在步入作风建设深水区的当前,尤需要我们坚守百姓情怀,践行为民宗旨,自觉做到“去甚、去奢、去泰”,以群众观点作为干好工作的基本要求,以百姓情怀作为升华境界的道德根本,方能在群众的心坎上铸起“民心长城”,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感染群众、带动群众、推动发展。
要在修身中培育群众情怀的“厚度”。群众情怀是为官的基本,是修身的要件。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要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要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要有“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认识,要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心胸,就必须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敬畏群众,从感情深处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做到以谦卑之心联系群众,以真诚之心服务群众,以敬畏之心融入群众,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乐群众之所乐,把群众得失作为判断得失的根本标准,把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检验工作的直观标准,真正在修身为人的实践中充实群众情怀的厚度,让群众感受到人格的尊重、精神的宽慰、内心的温暖,才能在工作实践中感染群众、激扬民力,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建事业、谋发展。
要在实践中走出群众路线的“深度”。《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视水见行,视民知治不”。只有经常在为政实践中聆听民意、汲取民智、收听民声,才能做好决策,靠实责任。领导干部只有眼睛往下看、脚步朝下走,身体往下行,多做解剖麻雀式的调查,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善于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谋划发展、推动落实,主动从群众智慧中汲取发展能量,从群众口碑中优化工作作风,才能让群众路线走出“深度”、踏雪留痕。同时,要把群众利益和群众口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做决策、定政策、做工作时,要始终从群众的视角、基层的眼光想问题、解难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引导、支持、服务、帮助群众上来,主动带领群众去“获得”、去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真正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推动各项工作阔步前行。
要在服务中下足群众工作的“力度”。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是造血补气的“中枢环节”,只有在服务中下足“力度”,拿出“温度”,把群众工作做深入、做扎实、做细致,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才能答好民心向背这个根本大考。当前,一些部门好地方对待群众利益不用心、不上心,对待群众困难不关心、不主动,群众工作苍白无力,究其原因本质,是没有与人民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没有摆准群众位置,缺少亲民为民的情怀与担当,长此以往,必将冷了群众心、丢掉发展的凝聚力。因此,只有把群众工作当家事,把群众来信当家书,坚持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注重方法、区别方式,从点滴入手、从细节做起,不断拓展服务载体,真正在服务群众的实效和措施上“增量”、“扩容”,才能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过程中传递温度、走出深度、赢得民信。只有树立“群众工作无小事”的意识,往细处着手、向深处发力,以严的作风做实群众工作,以实的劲头走好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作风大考得民意、有水平、见真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