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忽视了群众“牢骚话”里的反腐信息
何浩民
“你们就欺负我们这些老实人,我们那儿有些人根本没有户籍,办个假名假姓假户籍,冒充祖居户就能搞到一套房子。我好歹户籍还是真的。”证人不经意间的一句牢骚话,引起了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检察院反渎局检察官的注意,继而通过缜密筛查,挖出了四名涉嫌渎职、贪污的村干部。(《检察日报》 5月31日)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群众眼睛是雪亮的,“牢骚话”虽然不好听,但意见和“牢骚”越多的地方,往往是群众不满、呼声越强烈的地方,需要引起当政者的高度重视。从老百姓的一句普通“牢骚话”中,办案人员发现了当地房屋拆迁中的腐败问题,并顺藤摸瓜揪出了4名贪官,充分反映了“小牢骚”背后蕴含的“大信息”,可见群众“牢骚”有时候也是一封对腐败的举报信。 民心所想亦是民心所向,群众“牢骚”不仅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的晴雨表。尤其对于肩负反腐重任的纪检监察部门来说,寻找线索、收集证据、依法办案是反腐败的主要方式,故而不可以忽视群众“牢骚”背后的民意反映。学会听取群众“牢骚”,细品群众的每一句“牢骚”,善于从“牢骚”中发现问题、寻找线索,这对反腐正风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毛泽东说:“对群众的意见和牢骚要正视”。能不能把群众“牢骚”听进心里,其实也是检验干部是否心怀群众的一块试金石。特别是对于纪委干部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既不能把老百姓的“牢骚”与干部行为简单挂钩,也不能排除有些“牢骚”可能存在放大和误解的成分,甚至有的可能是个人情绪在作怪,但就整体来看,群众“牢骚”包含的信息量不容小觑,需要干部听得进且容得下,并视情况进行深入调查。 事实早就证明,很多腐败干部都是“有故事的人”,老百姓对他们的“牢骚”背后往往是有内容的,起码存在一定的迹象,反映着群众评价。作为一名干部,平时有什么样的表现,就会有什么样的群众评价。因此,为官者要能够把群众“牢骚”作为一面警示镜子,慎言、慎思、慎行,并常常对照镜子,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牢骚”中反映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自觉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 群众“牢骚”同时也暴露出监管部门对干部监督和制约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监管部门一方面要把群众“牢骚”里的“大信息”重视起来,及早发现、纠正和处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腐败苗头,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干部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亡羊”之后及时找到漏洞“补牢”,有的放矢地清理“牢骚”背后暴露出干部队伍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整治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