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乡镇干部“断档”之困 石广田 原标题:乡镇干部“断档”之困 又是一年县乡换届,县里面却为乡镇干部的“青黄不接”头痛不已:从2005年的乡镇机构改革到2012年8年间,乡镇几乎没招录过公务员,很多工作都无法开展。 无奈之下,组织部门摸底排查,逐个征求县直单位年轻干部的意见,鼓励他们下乡工作。可是,应者寥寥。在他们看来,乡镇工作又苦又累,还得经常住在乡里,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更不要说照顾孩子和老人。与县直单位相比,即使担任乡镇领导岗位也缺少吸引力。对于女干部,这一点尤为突出。 还有一个内在原因让他们认为得不偿失,那就是乡镇干部进步的“隐形台阶”太多。乡镇干部从科员提拔为副乡镇长后,还要经过同一级别的党委委员、党委委员兼副乡镇长、党委副书记等多个岗位,才有可能被提拔为乡镇长。如果想回城工作,党委副书记和乡镇长安排相对好一点儿,可以任副局长或局长,而党委委员、副乡镇长一般只安排非领导职务。县直单位的干部优势明显,只要一提拔就是副局长。这么比较,下乡任职有些像“走弯路”,还不如留下等待机会。 针对这种局面,从上到下都在寻求解决办法。比如,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发放“乡镇工作补贴”,打破“隐形台阶”等。这些政策,对迫在眉睫的人才选拔有点儿“远水不解近渴”。于是,从乡镇事业人员、村两委正职和大学生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也被提上了日程。 其实,干部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连续性很强。乡镇干部“断档”问题,早就有人预见并提出来,只是迟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13年2月,很多乡镇才招录了第一批公务员,可惜他们任职时间太短,不符合提拔条件,干部培养链条就此断裂。 对干部工作,我一直相信一个理念: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扶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乡镇承担的任务繁重而艰巨,能力不足的干部,不足以担此重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们看到最多的干部,也是乡镇干部,他们的品德优差、能力大小,直接关乎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经过这次“无米下锅”的教训,莫再轻视乡镇人才的补充和培养了。
|